试论“宽容”在“育人”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03 02:33:41

【摘要】 笔者从人性、当今社会的角度出发,指出在育人的过程中,尤其对于那些不能遵循学校、社会所设定的路迹成长的学生,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教育、宽容、赏识、批评

一、“育人”所面临的教育困境

“教育”这两个字包含着“教书育人”两层含义。“教书”是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所需的生存技能;“育人”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层面。

相信对于许多处在教学一线上的老师而言,他们都有着一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育人的难度甚于教书。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的知识大多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从人性的本质来讲,人是有着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从现实经济的角度而言,受教育,尤其是书本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是对其将来谋生有一定益处的。基于上述原因,如果这位学生不是特别的厌学,或者有其他的原因。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学习还是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

“育人”主要的对象是人的道德情操、生活习惯,与知识相比,它属于一种软性指标。从教育方法上看,“教育”可以通过书本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育人”并没有一本明确的教科书,“育人”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环境。

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处于一种家庭环境之中,当他进入学校,他就处在学校环境之中,当其步入社会,他就处于社会环境之中。当今社会和上个世纪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多样化的泛滥。5、60年代的中国人们的思想都高度集中于一个方向。而如今,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的蜂拥而至,这也为“育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难度。

与过去相比,老师的话早已不是圣旨,某些学生甚至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反驳。再则,“道德”不像“知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道德”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的、是长远的,以至于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看不甚清楚。

另外,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道德原则是需要以牺牲本我的快乐原则为基础的。对于孩子们而言,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压抑更痛苦。我一直在想,如果能够找到快乐与道德之间的平衡点就好了,可事实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那么,我们就要来定义一下,在现今时代我们需要育“什么样”的人?

“德、智、体、美、劳”是家庭、学校、社会衡量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学校老师、家长预设的轨道前进,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会走上另一个岔道口。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而言,学校――这个承担教育责任感的地方应该何去何从?

一个日本教育家曾以他调皮的小儿子为案例,写过一篇关于教育的散文。文章中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对于那些调皮、性格顽逆、无法遵循常规轨迹成长的孩子而言,是不能按照学校普遍的模式对其进行塑造,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按照他们独特的性格对其进行引导。

那么对于这一类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遵循常规方式成长的学生,这种“宽容”应该如何体现了?我想对于所有的教育者而言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老师的“宽容”毕竟不同于父母的“宽容”,那是一种用亲情维系的,是一种可以终身依赖、谅解的情缘;老师的“宽容”又不同于朋友之间的爱,那是一种用友情维系的,可以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缘分。

许多教师在与学生最初相处的时候,都希望建立一种朋友似的相互理解的友情关系,但是在经过与学生的相处之后,往往会发现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她永远不可能超越亲情和友情。因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难免会产生磨擦和矛盾。更关键的是,作为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大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接受能力的问题,更存在着学习习惯的问题,而这种学习习惯往往与其以前的习惯相关联,一个人要想在短时间内将不良的学习习惯改正过来,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作为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的视野半径只存在于自己周围的小圈子之中,尤其是90后的学生,与他们的兄长和父辈相比,其自我意识能力相当强烈,他们不再迷信甚至是叛逆得对待父辈、老师的话语权,因此无形中也就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

二、“宽容”的教育心态和教育方式在“育人”中的作用

那么对于这类特殊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心态和教育方式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事实上,学生犯错误的经历也是其成长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师在其中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错误,就能激发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对于那些行为出格的学生而言,更要有“宽容”的心理,因为对于这类学生而言,家长和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他们早已不在乎,甚至会用更为极端的方式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进行抵抗,因此,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和教育方式去化解这类学生极端的情绪。

那么如何才能采用“宽容”的教育方式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根据詹姆斯的实验研究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他受过激励前的3-4倍。但是这种“宽容”又绝对区别于放纵、一味的容忍。如果教师无原则的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宽容,那么造成的结果有两种,要么学生认为自己的错误无举轻重,从而会酿成更大的后果;要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稍微遇到点挫折,就会逃避、退缩,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

因此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赏识和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赏识是为了让学生在他人的欣赏和肯定中建立自信,进而达到自我发展、进步的目的。

三、宽容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

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耐心的倾听学生的理由。有时候,有些老师认为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所辩解的话完全是理由和借口。也许对于教师而言,这是理由和借口,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事情的真相。因此这时,老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聆听他们的理由,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这为老师和学生进行进一步交流做了很好的铺垫。

2、当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如果这名学生真的是事出有因而犯了错误,教师应该从体谅关心的角度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如果该生是恶意犯错,并有意隐瞒,那么教师首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揭穿。因为当一个人真正隐瞒错误的时候,也是他心里担忧害怕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揭穿,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在揭穿之后再对其进行启发和激励,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心甘情愿的原意改正。

3、在平时,教师还应多发掘这类学生的特长和优点。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其独特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用欣赏的眼光去鼓励、肯定他们的优点。一方面容易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对自己产生肯定的心理,进而激励其改正缺点。

当然,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育工程是艰巨的,这类学生由于惯性常常重复犯同一个错误,这就更需要教师用“宽容”的心态,又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从而使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完善师德修养,达到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和实施办法[J].西华大学学报,2006,p:63―64.

上一篇:简述我国活性炭重点应用领域的技术标准 下一篇:营销家 能否变成产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