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报刊阅读对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时间:2022-08-04 12:54:47

试论英语报刊阅读对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摘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技能,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实施综合性教育,需要渗透到各门学科,英语报刊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独特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同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角色转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信息素养;创新思维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个体成员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的基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独具特色的优势使其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吸收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大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另外,还包括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等等。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上网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交流、交往及生活的能力,辩别和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和提高网络交往中的修养等。

二、英语报刊阅读对培养信息素养的意义

英语报刊阅读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报刊,使学生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时事,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评价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创造性的运用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英语报刊阅读的课程特点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基础

英语报刊阅读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在使学生掌握英美报刊杂志文章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报刊文章的过程中获取各种信息,并使学生具备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能力,以及进一步提高思想表达能力。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课程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根本。

(二)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是提高信息敏感度的条件

就我国读者阅读英语报刊的基本情况而言,新闻体裁主要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news reportings)、特写(features)、社论(editorials)和广告(advertisements)。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时效性(timeliness)和时新性(freshness)是新闻报道的最显著特色之一,时效性即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的。课程信息的时效性和时新性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关注程度,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意识、信息时效意识、信息超前意识等信息意识,而这种时效性和时新性同样也体现在特写中;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大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势必会引起人们关心,影响许多人,如政局的变动、政策的变化、战争进展以及重大经济信息等。而重要的科技发明、天气的显著变化和重大的灾害、疾病等,往往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和兴趣。英语报刊内容的重要性则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也体现在社论中。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是由新闻的价值所决定的,它可以提高学生主观意识上对信息的感知程度,从而加强信息意识。

(三)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是培养有效获取所需信息能力的前提

英语报刊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和信息量大的独特优势。英文报刊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科技、文化、风俗和信仰等各个领域,紧随时代脉搏而无所不包,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则能够培养学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范围和价值的能力即对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的信息认知和识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三、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报刊阅读课程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契机,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一)途径

1、确定标题关键词,培养信息认知能力

新闻报道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导语(lead, 常指开头第一段)和正文(body),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总结,导语是对正文要点即对整篇报道的概括与总结,所以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标题的关键词则可以快速确定报道的内容。比如标题cppcc chairman stresses democracy的关键词是首字母缩略“cppcc”和“democracy”,由此表明,该报道属于国内政治新闻;而标题us: aircraft carrier to join yellow sea drill 的关键词是“yellow sea drill”,因此,该报道是军事方面有关美韩在黄海军事演习的新闻。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从而判断新闻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认知能力,提高学生主动确定信息的种类、范围和价值的能力。

2、快速浏览导语,确定要点,培养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由于导语是对正文要点的概括和总结,而正文是对导语要点的进一步详细报道,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导语,可迅速确定通篇报道要点,从而提高学生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请看导语:china called yesterday for diplomatic efforts to resolve the crisis caused by a nuclear test conducted by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 , and ruled out military action as punishment. 该导语包含以下要点:朝鲜半岛出现危机 ;该危机由北朝鲜实施的核试验引起;中国昨天呼吁以外交努力解决危机并排除采取军事行动作为惩罚的可能。

3、实施批判性阅读,培养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

丹尼尔在其《特写写作技巧》中曾说过,特写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而社论则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和观点,往往是对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的及时评述。与社论和特写相比,新闻报道注重报道的客观性。比如《纽约时报》的编辑原则就是“消息与观点的分离”。然而,绝对的客观在报道中是不存在的。新闻机构,报纸和记者都有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阶层服务。即使来自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阶层的记者,仍然有个性、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差异。因此,所有的报道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感情痕迹,那么如何判断报道内容的可靠性,如何把事实的东西和感情的东西区分开来即如何批判性地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二)方法

1、情景呈现法

所有报刊都是对社会的及时反应,互联网的普及能使我们以快捷的方式获得相关报道的各种图片、视频;其次,互联网所提供的英文电子报纸,英语报刊所配发的大量的新闻图片,这些是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独具的优势。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呈现相关图片和视频,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取最直观信息。

2、概括总结法

学生在快速浏览导语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概括的方法对要点进行归纳,以掌握全文核心,从而培养学生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3、点拨诱导法

为使学生快速确定信息的种类,教师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确定标题关键词,培养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而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以及针对教师所设计的话题讨论、写作,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讨论与写作,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评价和运用能力。

四、教师角色

运用英语报刊阅读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具体而言,在要求学生确定标题关键词和概括导语要点时,教师应是指导者;在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时,教师应是促进者和激励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时,教师应计划好如何分组,如何安排座位等,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在学生进行阅读后的短评写作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并给予必要帮助。而在课外教学过程中,为确保课外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几个作用:材料提供,过程监控和最终的反馈与评价。首先,教师应每天广泛浏览各大英语报刊,及时为学生提供具有最大新闻价值的阅读材料,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其次,针对提供材料,教师应事先设计出检验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阅读理解问题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话题讨论或评论写作题目,以保证阅读效果;最后,教师应灵活采取各种方式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及时评价并向学生反馈检查结果,以完善课外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材料的提供者,又是过程的监控者和结果的评价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角色转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独特作用。而以批判精神和参与意识,将信息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所以,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密不可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批判性阅读和话题讨论与写作环节的设计正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英语报刊阅读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苗普敬.报刊英语[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东.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5).

上一篇:试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教育生态学的思考 下一篇:探讨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低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