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婚姻观对黑格尔婚姻观的超越

时间:2022-09-03 01:48:32

浅析马克思婚姻观对黑格尔婚姻观的超越

【摘 要】 本文认为,在婚姻观问题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马克思婚姻观中对爱情的定义、婚姻的实现形式以及在婚姻中妇女的地位等方面的观点超越了黑格尔,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婚姻观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黑格尔;婚姻观;超越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著作,仔细阅读发现,马克思多部著作和大量书信中都涉及到对婚姻家庭问题的论述。在黑格尔的家庭观念中,他的婚姻观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并且黑格尔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过去大多学者把对马克思婚姻观与黑格尔的婚姻观对比研究,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旨在从更多的方面进行研究,发现青年马克思婚姻观中的进步之处。

一、马克思婚姻观的基本内容

针对1842年普鲁士政府颁布的《离婚法草案》,这次的草案显示出政府宗教的精神来解释和限制世俗婚姻。面对政府出台的《离婚法草案》,马克思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随后《论离婚法草案》问世,他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不满,同时还表达了他自己所独特理解的婚姻观。

1、婚姻的伦理道德性

马克思把婚姻当作是一种具有社会伦理道德精神的伟大事物,尤其在“领略”了伟大哲学家黑格尔对婚姻的见解以后,马克思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婚姻观。马克思认为在政府颁布的法案里,婚姻借助了宗教迷人的外衣走向世俗化,马克思指出:一切的伦理关系,就其概念来说,都是不可解除的,如果以这些关系的真实性作为前提,那就容易使人相信了。所以在现实世界中,婚姻关系是由两个人决定的,婚姻的破碎或者离异都与伦理宗旨相背离。

2、婚姻以爱情为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但什么是婚姻爱情的基础呢?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指出“谁也没有强迫着去结婚,但是任何人只要结了婚,那他就得服从婚姻法”,这句话潜在的表达了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因为只有爱情才会让婚姻具有持久不息的魅力,男女双方才会忠诚于对方,忠诚与婚姻,爱情和婚姻的堡垒也才会更加坚固。 面对外界的影响力,有利的社会环境促进事物的发展,相反不利的环境会加速事物的消亡,婚姻亦如此,因此婚姻的基础必须是爱情。

3、婚姻是双方的自由

婚姻自由是指双方的结合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婚姻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的缔结婚姻是婚姻自由的重要一环,同时婚姻的破碎和离异则是婚姻自由补充条件。《论离婚法草案》再次指出“家庭中的真实友爱和世界史上的实际国家也都是可以毁灭的,国家中的实际婚姻也是可以离异的”,他又指出了婚姻是不能随便离异的,一旦双方选择离婚就会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明确的爱情婚姻观体现在《论离婚法草案》里,结婚完全是自由的,但却不能轻易和草率的离婚。

二、黑格尔婚姻观的主要内容

通过《法哲学原理》,黑格尔非指出,婚姻其实“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经由婚礼这一独特和公认的形式,婚姻关系由此确定,从婚姻的缔结开始,婚姻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伦理性,即使婚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听之任之,轻易离婚,并且还应该用伦理性使离婚难以实现。

1、婚姻兼具法的意义基础上的爱

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这种观点在《法哲学原理》中有所体现。黑格尔严厉指出了对婚姻理解不当的三种观点,并认为这都不符合真正婚姻的地基。黑格尔指出:当婚姻兼具法的意义基础上的爱以后,那些难以描摹和捉摸的感觉便可以不复存在。黑格尔认为:“所谓爱, 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黑格尔观念中的爱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必须要抛弃自我,和别人融为一体;其次,在我潜在的意识里我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存在。面对以上矛盾,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把“爱”和“伦理性”融为一体。

2、婚姻采用婚礼仪式和一夫一妻制

通过婚礼仪式已间接的把婚姻的自然性定为符合社会伦理的某种东西,黑格尔反对“把婚礼只是当作外在的仪式和单纯的所谓民事命令”。针对“结婚形式是多余的,是一种形式,可以把它抛弃,因为爱才是实体性的东西”。这种观点做了批判,施雷格尔等人根本没有理解婚姻的伦理本质,因此他们体会不出婚礼上男女的宣誓所代表的真正涵义。在黑格尔的婚姻观中,一夫一妻原则是所有的家庭都必须遵守和不可违逆的,“婚姻的结合以抛弃个人单一而独立的人格,自愿组成家庭这个整个的个体为实体性目的,所以婚姻应当采取一夫一妻制”,这种原则的采用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我们人格的要求。只有遵守这种一夫一妻原则,把自己的人格与人生另一半相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婚姻和真正的婚姻感情。

三、马克思婚姻观对黑格尔婚姻观的超越

1、婚姻的缔结基础具有现实性

对于婚姻的缔结基础,马克思,黑格尔的答案毫无疑问都是“爱”,但是黑格尔婚姻观中的爱是一个构建实体性的过程和辩证的过程,所有的这些过程和想法都是思维的过程,在现实中还没有发生或者根本难以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说黑格尔的“爱”是一种精神哲学视域下的爱。相反,马克思婚姻观中的“爱”却是以现实为基础。他认为:必须要把爱作为婚姻的地基,不能以个人随性的感情和个性轻易的决定婚姻。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生活来研究人的爱情、婚姻和道德,并且指出这种“爱”的统一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现实环境,一切源于生活,一切又高于生活,只有立足现实才能有更深刻的把握。

2、婚姻的实现形式具有演变性

黑格尔认为婚姻本质上是一夫一妻制,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这一本质不能随便破坏,不能随便离异。正如基督所说的:只是“为了你的铁石心肠”,离婚才被允许,为了不能随意破坏这一原则,必须找到人们所愿意共同遵循的伦理性的法进行阻止。通过研究,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是从原始时期没有婚姻规定到文明社会有相应规定的动态过程,这也就从侧面证明了一夫一妻原则的牢固性。“人们婚姻关系的建立在经济之上,不受其他外在条件的影响”因此,要把爱作为婚姻的奠基石,同时还要符合一夫一妻原则。

3、婚姻中妇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黑格尔的婚姻家庭观中,男性在家庭中是主导而女性只是婚姻家庭的附属品,这种天壤之别源自于性别,黑格尔的这些对妇女的偏见显示了他深受落后封建文化的影响。马克思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暗含着马克思对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重视。首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资产者原来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可见女性的地位极端地下,但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写到:真正的巴黎妇女出现在最前列,她们和古典时期的妇女一样英勇、高尚和奋不顾身。通过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妇女放在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对自己的婚姻观有独到的见解,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马克思的婚姻观表现出很大的进步性。新时期,我们要用马克思新的、进步的婚姻观作为现实生活的向导,让更多的女性对婚姻家庭充满信心,建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同时帮助现代人们树立科学的婚姻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肖爱树.20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何娜娜(1989-)女,河南信阳人,长安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浅谈电商对物流的影响 下一篇:风机墙空调机组的风机选型方案及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