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老年人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3 01:22:50

失地老年人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摘要:失地老年人是失地农民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原有的生活方式更加依赖,对新生活的适应更加困难,而目前对老年人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拆迁安置小区青剑湖花园进行实地访谈调查,了解目前老年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失地老年人;青剑湖花园;城市适应

老年人作为失地农民中一个比较特别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关注。老年人浓厚的土地情节与适应能力差的客观现实,导致其无法很快转变角色,形成符合城镇生活的习惯。因此,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在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更多的问题。

一、研究样本对象及数据获得

本次研究的青剑湖花园是苏州市一个大型的拆迁安置小区,该小区目前共有301栋住宅楼,其中40幢为高层,其余为多层。目前,小区家庭户数为3126户,常住人口将近15000人,其中老年人2000多人。小区中常住居民基本全部来自附近15个自然村的拆迁安置户。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失地农民聚居小区。

本次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在2000多位老人中随机采访了将近100位老人。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提问,了解老年人们的适应状况。本次抽样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约为5:6,与小区的男女比例基本一致。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新生活的满意率接近70%,总体对失地后生活比较满意,但在适应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本文中的失地老年人是指在土地被征用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并且以农业生产所得为主要收入,其年龄界定在男性60周岁以上,女性55周岁以上的人群。

二、青剑湖花园失地老年人城市适应分析

(一)失地老人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失地前只有少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有过工厂或其他单位正式工作的经历,大多数老年人主要以务农为主,或者为村镇企业打零工补贴家用,没有固定收入,更没有退休养老金。收入主要来源为出售自己种植的蔬菜及养殖的家禽,或者出售多余的粮食,以及子女的补贴。

失地后老年人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以上,80周岁以下,每人每月可领取生活补助720元,8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750元。另外,每逢重阳、春节等重大节日,社区还会有生活用品发放。接受采访的82%的老年人认为这些费用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还会有一定的储蓄用于预防的医疗费用。而剩余18%的老人主要由于自身的疾病或对于子女的补助,认为这些费用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二)失地老年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失地前,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袤,大多数家庭能够拥有3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面积。虽然住房面积相对较大,但生活配套设施很不完善。一方面,虽然年轻人基本上过上了与城里人无异的生活方式,但老年人依旧遵循着旧有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配套很不完善,周围缺少基本的商业、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相对完善的乡镇商业中心往往距离村庄较远。

失地后,虽然住房面积的减少使个人空间减少,但是生活设施的改善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家庭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家里基本都添设了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虽然使用这些电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条件的改善还是让他们满意。从社会角度来看,小区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要。

(三)失地老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失地前,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十分匮乏。通常一个“赤脚医生”需要兼顾几个村子的居民,医生本身医疗水平有限。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治疗的病种也十分有限,乡镇医院、市级医院又相对较远。

失地后,青剑湖花园在东西两个部分分别配备了两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一些日常疾病的治疗。此外,小区后面一家镇中心医院即将建成,未来基本能够保证老年人能在家门口看病。另外,社区每年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对于一些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社区还进行医疗补助,使每位老年人能够吃得起药,看得起病。

三、失地老年人城市适应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住房问题

征地后,政府实行统一安置,根据农户家庭人口数分配住房面积,或者以较低的价格向政府购买面积。一般家庭至少可以获得两套住房。这样老人的住房问题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子女为了眼前的利益,把一套房子出租,征地后一家三代便居住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住房面积的减少导致接触增多,再加上生活方式的差异,代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家庭矛盾增多。

第二,很多老人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车库中。调查中“车库老人”的数量占到样本总数的12%。老人居住在车库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部分子女为了把房子出租又不想与老人同处一室而把老人赶至车库。二是由于小区中多数为四层高的多层,而老年人由于腿脚不便,不愿意爬楼。三是部分老人考虑到儿女的经济利益,自愿居住在车库中。

第三,传统的多子多福在征地后也成为老人住房的问题。由于征地政策的原因,老人的住房面积在征地后自动划归到儿子名下,如果老人有多个儿子,那么将其平分给几个儿子。这就为那些有多个儿子的老人未来的住房问题埋下隐患。儿子们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愿意让老人住在自己的房子中,互相推诿,最终使老人无家可归。

从以上三类问题可以得出,老人住房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人住房利益与子女挂钩,把老人的权利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第二,部分子女的观念有待提高,往往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老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安置房结构设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出行的不便。

(二)生活交际问题

失地之后,老年人失去了职业基础土地,劳动时间大幅缩小,而空闲时间大幅增多。时间在增多,人际交往范围却在缩小,生活内容单调成为影响失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征地后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原本稳固的邻里关系被打破了。老人们不能和原来熟悉的伙伴住在一起,而农民朴实内敛的性格决定着他们很难与新的邻居快速地形成稳定的邻里关系。以地缘为核心纽带的邻里关系的破裂使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丰富度大大降低。

征地前,大多数老人的主要时间都以农作为主,而征地后空余时间的增多让他们无所适从。采访中发现,8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大多数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或根本就不识字,很难像城市老人那样有丰富的娱乐活动。78%的老人觉得每逢初一、十五到土地庙祭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因为能见到以前的老邻居。另外,32%的老人在周围空地甚至小区绿化中种起了蔬菜,他们认为这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充实。

老年人作为社会人,在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有社交需求。造成老年人失地后生活单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老年人本身活动内容和范围的局限性,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人际交往中面临的困境。只有解决了人际交往问题,才能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生活。

(三)养老问题

征地并未给老年人们的养老问题带来实质性的变化。目前,老年人们的养老形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经济状况比较宽裕。因此,很多身体相对硬朗或者配偶仍然健在的老年人来说,自己照顾自己,两人相互扶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家庭养老对于目前失地老年人还是占据最主要的地位的。老年人从家人那不仅可以得到经济赡养和生活照顾,还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慰籍。亲情交流和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是社会服务无法替代的。而这种完全把养老问题寄托在子女身上,对于老年人来说将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目前,社会养老在失地老年人中的作用几乎微不足道。全小区选择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不到10人。在农民们固化的观念中,养儿防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推脱责任,是不孝顺的表现。对于大多数子女来说,送父母去养老院也是无奈之举,更使他们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在对老人的采访中,86%的老人表示不愿意去养老院,甚至部分老人过激地指出这完全是不孝顺的表现。虽然他们也理解子女的忙碌与不易,但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造成失地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传统观念带来的舆论压力。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也是理所当然。第二,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使他们缺少独立性,离开家庭就无所适从。第三,对陌生环境的恐慌。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住房安置政策,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目前,在住房安置补偿中,老年人的权益是挂靠在子女身上的,也因此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在住房安置过程中,可以考虑以老年人为单位单独安排住房补偿,使之与子女的补偿脱钩,由老年人自己支配。其次,以社区为媒介,与老人们的子女进行沟通,确保老人的利益得到实现。再次,对于房子安排的区域选择,按照房主的个人要求,尽量将原自然村的农民安置在邻区域。最后,在住房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行动上的不便,尽量采用低层楼房或有电梯的高层。

(二)以社区为单位构筑老年人活动平台,丰富老年人生活

老年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原因在于角色转变的困难。调查访谈发现,失地老人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在物质生活基本无忧的情况下,精神生活更需要重视。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社区可以组织开设老年活动室,发挥积极活跃的老年人的带动作用,自发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活动小组,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其次,引入学习机制,活到老学到老。社区可以组织退休教师向大家教授适应新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简单的文化知识等。知识的学习可以逐步带来老年人文化观念的改变与进步。最后,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在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后,可以定期将其接到社区活动中心或上门慰问。

(三)积极开展社区照顾模式,家庭养老与社区照顾相结合

第一,充分发挥社区职能,尽职尽责为老年群体服务。引导老年人走出家庭,走进社区。将老年人以其能接受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引导老年人在群体中发挥所长,找到生活的乐趣,使老年人产生较强的归属感。

第二,鼓励众多的家庭参与其中。仅有单一的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家庭的参与,依旧无法使老年人安享晚年。失地老年人失去土地后,家庭成员成了他们所有情感的归宿,因此更需要家庭成员经常与老年人交流谈心,尽可能多地给予老年人相应的照顾。

第三,发挥老年同龄群体的力量,构建“以老养老”的平台。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更差,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但是,老年人之间能够互相了解,有心理共鸣,因此老年人可以通过茶话会、日常聊天等形式相互鼓励,及时调整心态,克服心理障碍,以全新的面貌面对新生活。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范围内征地规模将不断扩大,也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失去土地。作为失地农民中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中,我们应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石瑛.城市化进程中老年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研究——以苏南Y镇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失业大学生生存现状研究 下一篇: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