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开场白的构思

时间:2022-09-03 10:24:29

语文课开场白的构思

[摘 要]开场白的构思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犹如开启语文课程之门的钥匙。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出发,采用谜语、故事、评书、悬念等方式来导入课文。

[关键词]开场白;语文教学;兴趣

开场白,即上课时引入正题的一段过渡的话,书面语称为导语或引题。俗话说:“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总体效果。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一、猜谜语,激发思维

记得有一次作文评点课,那次的题目是“以爱为话题写篇作文”。当学生看到教师抱着一叠作文本进入教室时,就抱怨道:“唉,又是讲作文!”见此景,教师并没有马上发本子下去,而是在黑板上写“聋”“揍”“桦”“黯”“斤”五个字,要求各猜一个成语。教室里像会场,议论纷纷,猜这猜那,几经提示,得出结果为――聋(充耳不闻),揍(东拼西凑),桦(移花接木),黯(有声有色),斤(独具匠心)。同学们可高兴了,这时教师借机说:“这些就是本次作文的批改情况,有的构思很好,有的凑篇幅,有的没有按教师要求……”此时,教师再把作文本发下去,顺利对作文进行点评。

通过猜谜语,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思考中顺利地进入角色。

二、说快板,活跃气氛

如上蒲松龄的《狼》时,教师说:“一屠卖肉肉已光,归途遇到两只狼,屠夫一见心里急,扔下骨头往前跑,一狼得骨一狼追,再扔骨头赶紧逃,三界狼乃最贪心,吃了骨头要吃人……此时,屠夫直奔麦场,弛担弛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究竟人死狼口,还是狼亡刀下,且听老师开讲。”评书、快板是中国传统节目,用于开场白,活跃气氛自是不在话下。

三、讲故事,增添趣味

曾经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上课前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关公刮骨疗伤的故事毕竟是传说,今天我讲一割肉为弟弟做药引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因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病情恶化,她听说乡间传说有割股可以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的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同不学们,大家想知道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是谁吗?她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今天大家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看看课文中还哪些感人的细节,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母亲怎样的品性?

一听这个故事,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可见开场白讲些与作者或课文有关的故事,无疑可增添了学习的趣味,能使同学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设悬念,引起思考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开场白可以这样构思: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起,再说到中国其他瀑布,然后再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紫藤萝的瀑布,看看它在哪里,美在何处?”

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老师,紫藤萝不是地名,是一种植物。”

教师接着说:“对,同学们讲得对!原来是写一株紫藤萝花开得很茂盛,像流动的瀑布,现在就来学习下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这类开场白,老师先故作不知,由学生点出后,再引入正文,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五、重迁移,温故知新

《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工具性注重的是旧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接受。如果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的确如此,在上《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就可采用“由旧引新法”――“去年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因为景色美丽,故事神奇,捕鸟有趣。”学生答道。

教师又问:“什么故事,是谁讲的呀?”

“美女蛇的故事,是长妈妈讲的!”

“那么同学们就跟鲁迅先生一起去了解下长妈妈,请打开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的开场白,温故引新,由此及彼,过渡自然,乐于被学生接受,也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的信心。

六、借教具,帮助领悟

如上《故宫》时,教师播放一组游故宫时在各景点拍下的照片,这时同学们叫起来:“故宫真气派!以后一定到北京去玩。”教师可以顺势说:“要游故宫嘛,总要对它有个了解哟,下面我们就随黄传惕去看看故宫吧!”

开场白的构思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或从文章体裁、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着手;或从四季景物、瞬间话题、时事要闻谈起;或从流行音乐、名人轶事、生活细节引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兴趣,陶冶感情,培养审美观点,提高学习能力,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让开场白这个序幕在语文这出戏里熠熠生辉!

上一篇:我们家的“光盘约定” 下一篇:语文综合活动对学生学好语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