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探析

时间:2022-09-03 09:08:51

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探析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治疗成功,无一例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经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没有出现闭塞情况。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0天。结论: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血管介入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探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转变和改善,这也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目前,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临床治疗上,介入诊断以及治疗开始不断得到了应用,并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1]。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心血管介入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范围为47岁到72岁,平均年龄为52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持续胸痛,时间大于等于30分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显著效果。患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邻胸前导联ST段持续上抬。对于存在低血压或者休克的患者,需要使用多巴胺进行升压处理,并进行补液,直至收缩压在90mmHg以上。患者中有26例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有4例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有11例患者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有11例患者为前间壁心肌梗死。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导联心电图检查,从而对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确定,并都对其心功能进行评估。患者在治疗上使用300毫克的阿司匹林以及300毫克的氯吡格雷进行口服。对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血型进行检查,并进行碘过敏实验,备皮后将患者送至导管室。对患者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右冠状动脉造影,并落实球囊扩张治疗以及支架植入治疗。在手术过程中,使用6000U到10000U肝素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患者术后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进行长期口服治疗。

2 结果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治疗成功,无一例死亡病例。患者经过治疗,残余狭窄小于20%,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为3级,没有出现临床并发症。有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经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没有出现再闭塞的情况。患者在经过术后治疗的1小时到5小时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后24小时内,患者恢复正常。经过统计,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0天。

3 讨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转变和改善,这也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所谓心肌梗死,就是指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闭塞,导致血流出现中断,导致局部心肌组织出现持续性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医师需要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需要实施早期干预,从而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防止缺血半暗区内部存活的心血管组织出现严重损害,然而在目前还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3]。心血管介入治疗在目前开始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相关临床研究以及资料文献显示,心血管介入治疗具有早期、快捷、充分、持久依旧有效的特点,能够帮助相关梗死血管实现再通,恢复血流的正常的运输,从而使心肌组织得到保护,恢复患者的左室功能,使患者心电维持稳定,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心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效果十分显著,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能够有效对心功能进行改善,其也开始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的4小时以及6小时为最佳的治疗时间,在期间实施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显著,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均全部治疗成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4]。

心血管介入治疗对于医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医师自身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和实施,另外还需要组织相关的护理人员落实护理工作。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检查,包括了心电图检查、血压监测以及呼吸监测等,患者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则需要立即告诉医师,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患者穿刺位置出现出血以及皮下出现血肿,术后还需要对患者佩戴动脉鞘管,佩戴时间控制为4小时到6小时。在必要情况下,需要使用肝素盐水对患者进行冲洗,预防血栓的出现。动脉鞘管在拔除后,需要对患者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的皮肤按压,并使用弹力绷带对患者进行加压和包扎[5]。对患者双侧足背动脉波动、皮肤温度以及末梢血液循环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教会患者进行6小时到8小时的术侧肢体制动。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较多的碘造影剂,因此术后患者需要多饮水,从而有利于造影剂的排泄。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患者在术后缺乏自理能力,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洗漱以及饮食进行了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排便进行护理,从而防止患者出现便秘。患者每天排尿量需要控制在1500毫升,如果患者出现了排尿困难的情况,则需要及时汇报医师,并进行导尿处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还需要对输液的速度进行控制,在必要情况下,需要使用微量泵对输液的速度进行调节。在此次临床研究中,大多数的患者均为初次患病,对于疾病本身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落实细腻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从而使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在一开始需要对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咨询,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内心的不安、焦虑、恐怖、紧张等情绪进行了解和认识,并说明心理情绪的不安对临床的治疗效果存在不利情况,精神层面的紧张以及焦虑,会导致患者的交感神经发生兴奋,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率较快,导致心肌耗氧的增加,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心律失常。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内心疑惑进行说明和解决,认真落实解释工作,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对于患者的家属,护理人员需要向其说明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并教会患者家属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并对患者日常的饮食安排和饮水、药物的效果、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强调尽早下床活动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使用心血管介入治疗,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病残率以及死亡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改善,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心血管介入治疗,均全部治疗成功。可见,心血管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任凤学,刘义秀,尹吉东,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06,8(4):253-254.

[2] 王丽姿, 李亚洁. 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术后重度股动脉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50(1): 17-19.

[3] 韩清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对比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3, 1(2): 132-133.

[4] 杨慧敏, 赵莹.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25例[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 5-6.

[5] 林海,杨绿舜,郑定容.常规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3(25):231-232.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技术在医学院校应用于信息服务的研... 下一篇: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