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芯片卡迁移:驱动力、壁垒与机遇

时间:2022-09-03 07:06:31

银行芯片卡迁移:驱动力、壁垒与机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银行卡EMV迁移的发展状况,结合国外实施EMV迁移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国EMV迁移的主要驱动力,就智能卡的发展趋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EMV迁移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带来的应对策略及机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银行卡;芯片卡;EMV迁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114-03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银行卡EMV迁移的基本状况及驱动力

EMV是Europay(现并入MasterCard组织)、MasterCard、VISA国际信用组织联合制定的银行芯片卡统一的全球支付规范。相对于传统的磁条卡,EMV芯片卡带有一颗微晶芯片,这使得卡片拥有更大的存储空间,从而带来的是信用卡的安全性和多应用性质的飞跃。

(一)我国EMV迁移的背景

1、技术应用背景

EMV标准是从磁条卡向智能芯片卡转移的技术标准。与银行磁条卡相比,智能芯片卡有安全性高,存储容量大,可靠性高,对网络依赖性小和适合“一卡多用”等特点。

2、外部环境背景

鉴于全球每年银行磁条卡欺诈损失逐年呈上升的趋势,国际信用组织共同发起并制定了EMV标准。为促进EMV迁移,两大国际信用组织在全球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和惩罚措施,并启动了“风险转移”策略:从2006年开始,所有VISA和MasterCard品牌的芯片卡都必须符合EMV标准,一旦发生伪卡损失,将由未进行EMV迁移的一方承担损失。

(二)我国EMV迁移的发展状况

面对银行卡技术升级的趋势,尤其是考虑到银行卡芯片化的发展,200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新的银行IC卡标准(《PBOC2,0》),这个标准的颁布,为国内银行卡EMV迁移提供了技术上和应用上的规范。2005年4月,银行卡检测中心通过国际银行卡组织授权认证,成为EMV国际检测实验室,面向全球范围提供终端检测服务。参照《PBOC2,0》标准,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卡EMV迁移项目投产,拉开了我国EMV迁移的序幕。

2005年12月16日,工行在国内首家发行EMV标准的芯片卡,在国内第一家实现了国际标准的信用卡芯片技术。2008年发行的牡丹VISA白金卡、1872牡丹(高尔夫)联名卡等万事达和威士品牌的卡片都采用了EMV标准。

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关的银行卡规范标准,确保了我国银行卡芯片化实现联网通用和安全,使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并对智能IC卡的资源整合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我国EMV迁移的驱动力

与较为成熟的欧洲国家相比,我国EMV迁移工作刚刚起步,结合自身特点,实施EMV迁移的主要驱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实施EMV迁移,是防范欺诈损失的一种有效措施;是持卡人用卡安全的保证;是发展多功能服务的最佳方式。

二、智能卡的发展方向

(一)从磁条卡到芯片卡

上世纪70年代,磁条卡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开始使用,后来逐渐被芯片卡所取代。芯片卡由于具有加密解密功能、独立运算能力、数据存储功能,不易被复制等特点,同时在交易和数据传输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此芯片卡越来越受到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的青睐。

(二)从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

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多个行业发行的芯片卡,由原来最初的单功能逐渐向多功能方向拓展。例如,具有金融功能的银行芯片卡融入了交通应用、社会保障等行业功能;北京公共交通“一卡通”等又融入了小额支付的金融功能。由此可见,芯片卡中各行业的相互融合是未来芯片卡发展的趋势。

(三)各行业的逐渐渗透

从银行业、电信业发行芯片卡,到石油开采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的争相加入,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公司等开始向芯片卡行业渗透,芯片卡呈现出快速、广泛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多个行业芯片卡的独立发行,引起了芯片卡发行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三、智能卡发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壁垒的存在,阻碍了芯片卡的普及

随着银行业、电信业、石油业等各个行业在不同标准、不同规范下发行芯片卡,造成芯片卡不能跨行业、跨地区使用,给持卡人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大大限制了芯片卡的应用。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工具,其生命力在于广泛的接受性。如果各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行业之间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缺乏合作,不能为持卡人提供便利的服务,那么就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样就会阻碍卡片的应用。

(二)资源浪费问题越发严重

由于各行业自行发行芯片卡,必然存在芯片卡的制作、网络的建设、应用程序的开发、清算系统的维护等诸多问题,同时还要实施设备购买、人员培训等工作。每个行业的重复建设,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现行建设集约型社会的宗旨下。整合社会资源,对芯片卡的发行进行资源共享将是大势所趋。

(三)资金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非金融行业发行的芯片卡对于资金运作、清算体系等的管理,尚在相关法律监管体系之外。芯片卡中预存的资金,卡片的押金所产生的巨额利息被芯片卡发行企业获得,同时非金融企业没有专门的风险机构对聚集的大量民间资本的金融风险进行专业化的管理。非金融企业的芯片卡资金支付、资金划转等没有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反洗钱管理系统等,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四、应对策略

(一)中国人民银行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简称PBOC2.0标准,确定了我国银行卡EMV迁移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内定义了卡片规范、终端规范、安全规范、非接触式规范等。国内银行卡在进行EMV迁移后,符合PBOC2.0标准的卡片和终端可以在各银行间通用,消除了因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银行间壁垒。正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和实施,使银行芯片卡在起步时就优先于其他行业的芯片卡发行,并且由于银行卡对于资金安全性,交易实时性和数据准确性具有高标准的要求,使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PBOC2.0标准必然是一个高水平的标准,具有其他行业在芯片卡上制定的标准所难以达到的高度。因此为了促进各行业的芯片卡能够相互融合,在同一个基础标准下可以进行通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PBOC2.0标准作为基础标准是可行的选择。

(二)完善芯片卡各项规范的制定

在修订和完善银行IC卡标准时,要为各行业可能加入银行IC卡标准预留规范空间,利用标准化规范,积极树立银行Ic卡规范在整个IC卡行业的主导地位。允许在卡片中同时加载各行业的具体应用,在不同行业使用不同的应用。比如在一张芯片卡中加载金融应用、交通管理应用、公共事业缴费应用等等,但在使用不同应用时,卡片遵循相同的规则,比如可在应用选择、交易处理、持卡人验证、卡片行为分析、卡片脚本处理、密钥数据运算等方面制定统一

的规则,以使任意一张卡片可以用于不同的行业。

在不同行业配置适合的终端,并且可以由终端自动识别出芯片卡中该行业的应用,并进行后续的交易处理,比如对于一张同时加载了金融应用、交管应用的芯片卡,当把卡片用于金融终端时,进行正常的金融应用,当把卡片用于交警终端时,终端可以自动识别卡片中的交管应用,并进行交通违章罚分处理。为达到各行业的终端都能自动识别应用,并进行后续处理,需要在规范中完善终端的数据认证、密钥管理、终端风险管理、终端应用选择、终端行为分析、终端数据格式等规则,以使各行业的终端能够共同受理相同标准的芯片卡。

芯片卡的接触式支付和非接触式支付的数据交互方式需要有统一可行的规则,才能使芯片卡在各行业的终端中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因此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其他行业的通用性,在射频功率、信号接口、传输协议、处理时间、机电接口等方面的处理规则进行整合。

除此之外,在密钥管理体系、安全机制、加密算法等其他诸多方面都需要从银行卡现有状况下融合多行业后进行统一规划和考虑,最终使各行业的卡片、终端、交易规则等达到一致。

(三)由银联牵头,来扩大联网通用的行业范围

在中国银联现有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之上,应将其服务范围从银行业扩大至各个行业,推广各行业统一的标准规范,提供高效的跨行业跨部门信息交换、清算数据处理、风险防范等基础服务。同时借助制定和推广跨行业交易清算系统入网标准,统一跨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形成芯片卡产业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各行业的芯片卡业务联合,推动芯片卡产业集约化发展。

(四)倡导智能卡的标准化管理

国家金卡工程IC卡产品信息安全测试评中心的成立为智能卡的标准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无论是银行卡,还是其他各个行业发行的卡片,数据安全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确保卡片的物理安全,数据存取和数据交换的安全,都需要有专业机构测评。

为了规范银行卡产品,使各行发行的银行卡符合统一的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银行卡检测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国际、国家和金融行业有关技术质量标准,承担我国银行卡及其受理终端机具等产品的检测。由于芯片卡的技术复杂性,因此对于芯片卡及其受理终端的检测尤其重要,包括卡片或终端的基本电气特性测试、通讯测试、应用功能及基本安全性能测试、抗化学腐蚀测试等。银行卡检测中心为我国银行卡能够在各行受理终端,自助机具上联网通用,保障交易的安全提供了专业的检测服务,为正确引导芯片卡厂商制作统一标准的卡片指明了道路,同时为保障芯片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对于以上专业的检测机构,在立足金融行业的基础上,可发挥自身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积极为其他行业的芯片卡应用提供测试服务,将各行业发行的芯片卡纳入统一的检测体系,制定检测标准,以保证芯片卡在各行业的受理终端上能够互通互用。

(五)利用银行现有优势融合其他行业的芯片卡

通过相关政府机构的积极推动,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撮合,银行业应与其他行业的牵头部门密切接触,了解其他行业的芯片卡发行需求,说服其他行业通过共享银行卡的清算网络体系,依托银行高效安全的资金管理系统,在银行卡的基础上加载行业应用及行业支付功能。通过与银行的合作,不但可以降低其他行业发行芯片卡的成本,避免重复建设清算网络,减少开发资金管理系统等工作,而且可以使其他行业迅速发行芯片卡,使该行业快速与银行业包括其他行业联合通用。

(六)督促技术部门加大研发力度

要实现各行业芯片卡的通用,技术必须先行。只有在技术成熟,成本合理,易于使用的情况下才会被真正用于现实生活。首先芯片卡要能够加载大量的行业应用需要有充足的容量,其次对于各行业的应用需要有方便的网络和程序进行下载、安装,对于持卡人不再需要的应用可以支持删除。

通过实施以上所提及的多项银行卡产业的应对策略,当银行卡在统一标准下融入足够多的行业应用后,则可发挥其规模效应;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像滚雪球一般自动加入到银行卡的体系中来,最终实现银行卡的产业升级。

五、EMV迁移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一)确立银行卡在各行业芯片卡中的主导地位

以银行卡作为载体融合其他行业的应用,其本质仍然是一张金融服务卡,其他行业想要融入此芯片卡体系中,就必须要遵守已有的各种规范和标准,而这些规范和标准的主要倡导者和创建者都是银行业,银行卡可以引导其他行业的芯片卡向银行发展更为有利的方向迈进。

对于持卡人,大大增加其申办银行芯片卡的机会,扩大了银行的客户群体,同时对银行卡的使用频率和效率都将提高,更有利于银行掌握持卡人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性,兴趣偏好,为后续更好地推销其他的银行金融产品建立了宝贵的信息数据库。

(二)整合了非金融体系的资金管理

当非金融行业的芯片卡的资金支付融入银行芯片卡中,银行承担了原来在金融体系之外的资金支付、划拨与清算等工作,扩充了银行现有的业务范围,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这一部分的资金能够更好地受到相关监管系统和监管部门的管理,对于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金融犯罪作出了贡献。

(三)提高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整体水平

银行芯片卡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为银行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高度和广度,使银行卡的重要地位不再仅仅体现在银行业金融服务中,而是体现在各个行业的资金支付和行业应用中,它必然会受到各个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成为政府机构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产业发展中的重点扶持对象,使银行芯片卡成为联结银行业与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纽带,为银行卡业务的创新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上一篇: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及其思考 下一篇: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