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9-03 03:19:20

浅谈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摘 要:写作是最富个性色彩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应是写作主体的“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显现、生命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心路历程的再现,它永远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力创造力同行的文字显现,而个性是文章的灵魂。那么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在呢?它在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写作学等。

关键词: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17-02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个性化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教育学、写作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教育学是从教育角度对一位现代国民在写作上的基本要求;写作学是从写作本身来讲作为写作者必须尊重写作的基本规律;心理学从心理角度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哲学则从个性与共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的角度,论述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社会学则从个性化与社会化的角度来要求教育者尊重个体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哲学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学说:

(一)人的本质

“人是有个性的存在。人既是一种类存在,也是一种个体的存在。人不仅以其作为类的共同体和特征而区别于非人的存在,也以其个性而区别于他人”[1]264。

(二)人的价值

“人的需要是人的价值的根据和前提。人的价值也离不开对人的需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不过首先是满足生存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发展的需要”[1]266-267。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个体依照自身愿望和有效条件而得到解放和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平等交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人的独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使他们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二、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

(一)“素”、“质”的含义及素质的含义、特征、分类

1.“素”的含义:《说文解字》:“白致缯也,从系取其泽也,凡素之属皆从素,桑鼓切。”“素”[2]273的本义是: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绢。

2.“质”的含义:《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从贝从斤斤阕,之日切”[2]130“质”的本义是:抵押,如《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

3.素质的含义:

A.在古代汉语中,它一般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质或者人的天赋。如晋代的张华的《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这里“素质”本来指梓木的品质,但借此比喻一个人的天赋、才质。

B.《心理学大词典》解释为:“素质指有机体先天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3]650

C.教育学中的“素质”:狭义指人的身体器官及其机能上的特点;广义指以先天遗传的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身体和精神各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

D.在英文中的“disposition”,德文中的”anlage”,法文中的”aptitude”,都是称为素质,是一个极其多义的概念.日本最权威的《新教育学大事典》:“素质一般是作为与环境对立的概念使用,各种倾向的综合体是素质。它分为身体性素质、精神性素质,特别是精神性素质又被分成智力性素质(智能)、感情性素质(气质)、意志性素质和精神活动三大种类,而这些概念属于此系统各种能力、各种倾向、各种素质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特点及主要观点

1.素质教育发端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有个性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新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育过程,使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则是其精神实质。当然,“素质教育”是由“素质”加“教育”构成的一个偏正短语,也是一个集合概念,所以内容广泛,涵盖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自我创造;“包括文化知识、音乐美术、劳动技能、为人处事、忠孝仁爱廉耻的教育;也包括家法家规、族规族法、乡规民约、传统习俗的教育;还包括胎儿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4]197。“每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处处、事事都在接受素质教育;或者说在素质教育范围内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工作、生活、做人等”[5]53-58。

3.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是:A.主体性与成功性;B.基础性与发展性;C.全面性与个别性;D.全体性与个体性;E.内化性与外化性;F.理论性与实践性;G.交互性与层次性。[5]53-58。

4.素质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包括两个方面:A做人;B.做事。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首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当然了解、尊重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为了消灭他们的个别差异,更不是把他们置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模式中加工出一个标准件,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需要,分别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帮助,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统一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转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教学观:

A.教学评价:由于个人经历、成长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会不同,个体知识的形成取决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因此,评价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标准,往往是看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教学目标: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更应该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

C.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D.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情景性教学。

2.建构主义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给予者”。

3.建构主义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大量的错念、先见、另类框架等,它们是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唯一基础。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其个体差异,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传授知识、塑造人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学习观点。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学习是人格的发展,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能够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人的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习者的愿望,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采用有差异的评价方法,不断激励学生,从而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6]48。其实质就是人的需要与教育的辨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与社会教化的矛盾的有机结合,是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学生的自主与需求,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写作学理论基础

1.现作学认为: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抒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上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2.个性是不可重复的,而每一个人、每一个作家的这种个性的独特性,正是他(她)进行审美体验的个人独特性的基础。所以说文学创作只能在个体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个体体验是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唯一途径。

3.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运动,就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言说生命和完成生命,是对自身充满了痛苦、欢乐等复杂感情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立地写作的权利,要让他们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让他们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拥抱寻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它们诉诸笔端,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97.

[5]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53―58.

[6]邹害燕、柳礼泉、张君.社会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8.

[7]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程达.教学目标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9]段建军、李伟.写作思维学导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1]文戈.作文教学的多角度立意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0).

[12]徐同.从生命的发展解读作文与作文教学――作文个性化教学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9).

上一篇:浅论大学生如何顺利就业 下一篇:地方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