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文实践 培养观察能力

时间:2022-09-03 03:18:45

强化语文实践 培养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强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读”文本,学观察,有顺序

观察是习作的源泉。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作家、诗人、画家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探索一个个大自然的奥秘,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这些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慧眼观察,才取得了丰硕成果。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习作如果没有按照观察顺序来写,文章就会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让别人看不明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从而掌握观察的方法。

1.从整体到部分。即文章先要整体写,然后才对局部进行描写。例如《北京》一文是按照整体(总写“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到部分(“天安门”、“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高楼”)的顺序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北京的美丽迷人。

2.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例如作家郑振铎在《燕子》一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他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写的。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质疑问难,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作家写燕子是按照“近处看――远处看”的观察顺序来写的,在学生掌握了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后,布置学生观察鹦鹉、八哥、画眉鸟、鸽子……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例如《颐和园》一文写“万寿山的景色”时,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写,把万寿山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二、“悟”文本,细观察,重方法

语文文本的编排把每个单元内容和《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学习观察,掌握观察的顺序,并在习作前要注重观察。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中提出:“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1.要细心观察。观察要细致,不能走马看花,要下马观花。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有新发现。例如叶圣陶先生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先写爬山虎叶子颜色、形状、姿态的变化;再写茎上的形状、颜色的变化;然后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细丝形状是“小圆形”,由“直”到“弯曲”,细丝紧贴在墙上。由于作者观察非常仔细,所以写爬山虎的“叶”和“脚”就写得生动具体,并从观察中有“新发现”:爬山虎是靠脚触着墙,才能爬满整个墙的。

2.要多方观察。即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得出较完整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例如古诗《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法。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纵横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3.要连续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过程和变化,周期比较长,单纯地靠一两次,或一两天的观察远远不够,要静下心来连续、多次观察,有时要十天半个月,甚至要一年半载地观察,才能观察成功,才会有新的发现。例如,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为了观察昆虫,专门买了一块荒地,放养了许多昆虫,观察昆虫长达30年,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一书,深受人们的称赞。

4.要动态观察。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观察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且要注意它的变化与活动。如《翠鸟》一文的作者就是把观察和描写的重点放在了翠鸟捕鱼的过程上,用“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写了翠鸟的静态;用“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等待”写了“动”前之“静”;用“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的一系列动作写了它的动态,用“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动态,进一步衬托翠鸟捉鱼动作的迅速、敏捷。由于动静结合,把翠鸟捉鱼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突出翠鸟的可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要感悟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学习观察,从作者的感悟中领会观察,在习作之前做到细致观察、感悟观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习作二,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要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如有位学生写了《种白菜日记》,小作者善于长期观察,认真选材。按照白菜“播种――发芽――浇水――捉虫――收获、品尝”的顺序来写,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得生动、细腻。同时,学生还发现白菜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三要素,而且缺一不可,并发现只有经常除草、浇水、施肥、捉虫,白菜才能茁壮成长,才能获得丰收。正因为小作者通过观察,掌握了习作方法,所以写出了生动、感人的日记。

三、“亲”生活,会观察,集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由此可见,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学会观察,才能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

1.全面观察。要写好动物的外形,就要了解动物的形状特点,做到全面观察。如外形包括头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胡须)、身躯(长、短、胖、瘦)、四肢、尾巴。如观察金丝熊,就要了解金丝熊的外形特点:“金丝熊全身淡黄色的绒毛,头尖尖的像老鼠;身躯肥胖,尾巴短小,又像熊。在阳光下,身上的绒毛闪闪发光,所以叫金丝熊。”这样的描写就把金丝熊写得栩栩如生了。

2.学会倾听。要倾听响声,准确摹声。要让学生经常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去听一听风声、雨声、雷声,小鸟鸣叫声,河水的流声,汽车的响声,这对习作大有用处。如听树叶“沙沙沙”地响,河水“哗啦啦”地流,公鸡“喔喔”啼鸣,小羊“咩咩”地叫,小鸟“叽叽喳喳”地鸣叫。听后再写摹声就会使文章更生动、逼真。

3.准确描绘。如观察植物的颜色,火红色的茶花,粉红的荷花,金黄色的,雪白的梨花,碧绿的翠竹,枫叶红似火……观察细致了,习作就能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花草树木的颜色了。

4.查阅资料。如观察花开时令。植物生长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什么树在什么时候结果,果实成熟都是有季节性的。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书中、网上查找资料,到实地观察掌握花开的季节、时令,这样,描写花开的时节就能准确无误了。

四、“查”误区,巧观察,寻病症

有的学生对周围的人、事、景物等不细致观察,导致写作文时出现不少毛病,这就是习作误区。面对学生的习作误区,教师要寻找病症,对症下药,让学生深入实地,细心观察,通过理性思考,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1.记流水账。学生对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一活动,如果不注意观察,在习作中就会主次不分,详略不当,从头到尾地写下来,像记流水账一样,一点也不生动具体。如一位学生写《秋游仙楼山》时,是按照“路上――广场――爬台阶――进仙楼山”的顺序来写,没有重点,没有突出秋天景物的特点,是一篇典型的记流水账习作。当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走进仙楼山进行实地观察,把“广场”中的“桂花开、桂花香,游人如织”和“仙楼山”的“茂密树林、野花、落叶”作为重点来观察,学生就写出了一篇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的作文。

2.演哑巴戏。写文章要像放电影、电视一样,要有声有色,不能整篇习作没有响声和人物对话,像演哑剧一样。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听社会上、大自然中的各种响声,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克服习作中演哑剧的现象。

3.画无色彩。写文章要像画画一样,要根据花草树木和景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着色,浓墨重彩,才能栩栩如生。而有的学生没有在习作中描绘颜色,一点也不生动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下马观花,掌握花草树木和景物的色彩,从而描绘出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来。

4.写错时令。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季节结什么果,大自然都有一定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异想天开。如有的学生在习作中,往往把春天开的迎春花、桃花、梨花、茶花误认为是夏天开,或是秋天开的;而把夏天开的荷花又误认为春天开;把秋天开的芙蓉花、又认为是春天开的,出现时令颠倒的现象。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生活中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到大自然中去做“有心人”,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让学生的习作锦上添花。

上一篇:北大荒米业网络营销问题分析 下一篇:习题重构,提升复习教学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