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风险监管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02 11:50:18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风险监管问题探讨

【摘要】在利率管制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积极影响,但随着其规模的急剧扩大,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广泛的渗透和脆弱性引起了普遍的担忧。本文从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界定出发,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其对金融环境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分别从宏观调控层面、微观银行层面以及金融创新视角,对如何有效的实施风险监管,构建与优化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影子银行 金融脱媒 利率管制 风险监管

2012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新闻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对中国的影子银行潜在风险表示担忧。而2012年11月华夏银行第三方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完成兑付,并最终在2013年1月由中发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全额回购”,这一事件不仅打破了银行理财产品零违约记录,还使得市场担心已久的“影子银行”风险初露端倪。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界定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无银行之名”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经济学家保罗·塔克给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论述,他认为,“那些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均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根据这一定义,基于市场交易而发展起来的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包括了几乎全部市场型信用机构。

从法律属性角度,影子银行具有实体或准实体性质,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或在实体机构内的部门开展业务,形成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从功能角度,影子银行发挥了创造信用,参与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的功能。影子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回购活动创造信用。通过产品分层设计和评级机构评级等内外部增信方式,将缺乏流动性的长期贷款转换成高流动性的资产支持证券,实现流动性转换。

从监管角度,影子银行都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影子银行的活动很难受到类似传统银行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约束,也不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程序,其产品结构和评级增信等信息缺乏有效的监管。

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

在中国,对影子银行尚没有统一的界定。银监会在其2011年年报中,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广义的影子银行涵盖了所有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

根据广义影子银行的定义,按提供信用的路径可以将影子银行划分为三部分:银行渠道、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和非金融机构渠道。通过银行渠道提供的银子银行以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型)为代表,包含银信合作、银证信合作和银证合作部分以及大量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提供的银子银行包含非银信合作信托产品、券商资产管理计划、担保公司融资性余额、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公司;通过非金融机构渠道提供的影子银行以私募基金和狭义民间借贷为主。

(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也主要源自规避监管的动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加严格。居高不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严格的贷款额度控制,都让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因此,资金有动机避开银行,出现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而银行本身也有动力将贷款包装为理财品、银信合作等受监管程度更弱的形式,变成影子银行的一部分。

从规模上,目前还没有对影子银行总量精确的计量方法,但从融资总规模来看,在近十年我国融资总规模增长了近7倍,而传统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例却日益下滑,从2002年的95%降至2012年的仅仅58%,其中影子银行的作用可见一斑。以理财产品为例,仅在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被认为是银行影子业务的主要资金来源。

但不同于美国主要由资产证券化所组成的影子银行,中国的影子银行高度受商业银行主导。换句话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主动将手中的资源转出传统存贷业务所造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信用创造功能不强。而资产证券化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国内影子银行更多的是发挥期限和流动性转换功能,本质上还是一种零售型的融资方式。

(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在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影子银行体系中,我国虽然没有建立存款保障制度,但影子银行事实上享有政府的隐形存款担保,不太可能造成诸如2008年9月雷曼倒闭后市场对影子银行的挤兑危机,但这无疑会激励“道德风险”,增加政府“兜底”成本,而非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其对金融稳定性埋下的风险隐患也逐渐显现。

1.影子银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方面,影子银行活动影响了货币“量”的投放。影子银行以资金为经营和交易对象,通过与银行类似的金融中介活动,为整个市场提供了资金融通,却没有进入央行对货币供应的监测范围,影响了货币基数和货币乘数的准确性。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能正常的传递到实体经济中。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规避调控监管的渠道。以理财产品为例,多数理财产品流向了传统信贷业务受限的房地产行业以及政府融资平台。此外,部分高风险公司债券由于其收益率较高,也成为了理财产品的主要流向之一。

上一篇:蒋琼耳:“上下”求索 下一篇:NCAA成立前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