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反映的受动性和能动性

时间:2022-09-02 09:55:01

浅谈文学反映的受动性和能动性

摘 要: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的话语活动,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而言,文学反映是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其源于生活,彰显出受动性;高于生活,体现出能动性。文学反映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我们应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加以分析二者。

关键词:文学反映;受动性;能动性;辩证唯物;统一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33-01

文学反映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很好的阐述。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强调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其次,也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显然,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这是合理的。

那么,何为受动性? 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继承了康德、黑格尔的双重“自我”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受动性”的概念: “自我不仅是某种能动的东西,而且也是受动性的东西。……自我的受动的状态是客体的能动的方面。正是因为客体是能动的,我们的自我才是受动的”。但他用主体的受动性否定了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受动性思想,先是论述了人的受动性:“……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而能动性是指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与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的能动性有别,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鲁迅先生此作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到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同盟会”等相继成立。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就义。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了满清皇帝,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继之而来的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中国仍处于异常黑暗的境地。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在仙台学医时,他看了日本人杀中国人,而另一大群中国人却来“鉴赏”杀人“壮举”的电影以后,深切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由此他得出结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秋瑾烈士的被害,他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创作了《药》。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药》是应时之作,其故事原型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黑暗的社会状况,同时也是文学的受动性的集中体现。当然,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鲁迅在小说中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是小说所站在的思想高度,也是鲁迅先生创作此作的能动性所在。这种能动性是作者的创造性建树,但归根结蒂,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鉴于此,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反映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相互影响和制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M].人民出版社,1995.

[2].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1991.

[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59.

上一篇:论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下一篇:雨花石文脉之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