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西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2 09:17:44

广州市西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西区小学3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充分掌握目前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提出开展“学科渗透”课例实验、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开放心理辅导室、开发校本课程及健全家长学校等对策,希望能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使其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 对策

前言

根据心理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论,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西区小学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制定一套有效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水平的校本课程为目的,对3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充分掌握目前在开展“学科渗透”课例实验、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开放心理辅导室、开发校本课程、健全家长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并根据新课标要求将心理学内容渗透到小学的多学科中,希望能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使其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 现状分析

通过对3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为:

(1)厌学。小学阶段应该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最强的阶段,但调查结果表明:30%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学生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焦虑。调查发现,在校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对考试的焦虑。面对考试,20%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的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其中有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

(3)冷漠。调查发现,例如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有41%的三四年级学生和34%的五六年级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38%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对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得冷漠。

(4)孤僻。调查发现,有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情感的封闭性,导致其与人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大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

(6)敌对。调查发现,部分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多方面影响,一些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2. 对策

(1) 开展“学科渗透”课例实验 。

把重点放在“如何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开展“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优势互补”课堂实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组相应开展课例研讨,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游戏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教师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升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理论支撑点与实际案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无疑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开放心理辅导室。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准则,用爱心、热心、真心和耐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保密的原则去接纳学生、辅导学生、陶冶学生。心理辅导室能够为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惑、心理困扰、心理不适应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如发现咨询者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更应做好问询记录,进行单独辅导,跟踪调查,并建立心理档案。

(4) 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与通用教材不同,它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不同特点,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应该在多位专家的指导和本校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开发,从而使校本课程具有适用性、可持续性,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学生的需求。同时,校本课程还应该定期进行补充、修改。

(5) 健全家长学校。

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家长教育的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背后必然是一个问题家庭,因此,不断深化家长学校的建设,对促进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定期指导在校学生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更要定期利用家长学校教育家长如何应对自己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家庭共育学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科学出版社,2002.7.

本论文属于广州市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及广州市南沙区课题《校本课程对青少年儿童心理的影响研究》(编号2006004)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浅谈 下一篇:单簧管初学者常见问题分析与良好练习习惯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