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皮肤损害8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02 08:14:08

恙虫病皮肤损害83例临床分析

(1.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浙江 江山 324100;2. 浙江省衢江区人民医院, 浙江 衢江324000; 3.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浙江 兰溪321100)

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有发热、焦痂、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常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由于特征性的焦痂、溃疡常隐藏在湿润、身体隐蔽的部位,且临床医师对本病典型皮肤损害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我们对浙江衢州、金华地区3家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05 例恙虫病患者中出现皮肤损害的8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皮肤损害特征的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83例恙虫病出现皮肤损害者,男性46例,女性37例;年龄15~74岁,<20岁8例,20~40岁28例,41~60岁37例,>60岁10例; 农民51例,学生7例,其他25例。

1.2 诊断标准[1]

① 野外活动史;② 突发性高热并出现特异性焦痂或溃疡;③ 淋巴结肿大、皮疹;④ 神经系统症状;⑤ 外裴反应(OXK)≥1∶80;⑥ 采用氯霉素进行诊断性治疗在24 h内退热。具备上述3项即可确诊。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资料

本组病例发病前均有草地等野外活动史,病程3~25 d。发病月份为5月8例,6月21例,7月27例,8月15例,9月6例,10月5例,11月1例。

2.2 皮肤损害特征

2.2.1 溃疡与焦痂 83例恙虫病患者中出现焦痂和溃疡75例,单发者多见,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4~1.2 cm,大多为5mm,中间凹陷,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小溃疡,边缘整齐的白色瘢痕。大多数患者溃疡或焦痂无痛痒,不易觉察(表1)。

1例男性患者持续高热不退1周后住院,原因不明,入院5 d后,体检发现肩胛部2处焦痂分别为1.0 cm×1.0 cm和0.4 cm×0.4 cm,医生不熟悉其特征,后误认为一般皮肤病未重视。因高热持续不退,入院后第8天全院会诊,认为是恙虫病特征性焦痂,追问病史及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使用氯霉素后第1天体温明显下降,第2天后体温正常。

表1 75例恙虫病焦痂、溃疡分布特征

*:包括腹部3例,颈部2例,腰骶部、趾部、背部各1例。

2.2.2 皮疹 83例中出现皮疹51例,皮疹出现在病程的3~5 d,主要在胸部、腹部、背部,占84.3%(表2)。表现为充血性斑丘疹,少数为出血性皮疹,无痒感,压之褪色,分布不均匀,胸腹背部较密集,少数融合成片,无痛痒感,皮疹持续2~3 d,消退后有色素沉着。

表2 麂51例皮疹分布特征

*:包括下肢4例,上肢、面部各2例。

3 讨论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在我国东南沿海,如福建、广东、海南为高发区,浙江省为内陆山林型疫源地[2]。恙螨多生活于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的草地、丛林、河流岸边及农田土壤中,从事野外工作者发病较多。本组资料显示,恙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职业性,在6―11月多见,6―8月为发病高峰,农民患者最多,与国内施光泽[3]报道相符。恙虫病患者易出现皮肤损害,本组病例占79.0%,其中皮疹占48.6%,主要分布在胸、腹、背部,焦痂和溃疡占71.4%,常分布于人体气味浓、较隐蔽的部位,本组病例主要集中在腹股沟、会阴、腋窝,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且继发感染时不痛不痒,无渗液[4],如对其特征表现熟悉且认真体检、及时发现对该病早期诊断极有帮助。反之,也易漏诊误诊,由于病变是全身性的,使临床表现多样化,导致该病首诊误诊率较高[5],遗漏焦痂和溃疡等具有诊断意义的阳性体征是误诊的主要原因[6]。本文中1例已高热1周,入院时因焦痂部位隐蔽未能及时发现,5 d后偶而查出后又熟视无睹,造成误诊达1周余,教训深刻。说明熟练掌握该病皮肤损害特征性表现对早期正确诊断的重要性。

4 参考文献

[1]吴春晓,陈燕鸿,郑志雄.恙虫病72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6,21(18):1332.

[2]李静,李晓燕,刘运喜.我国恙虫病流行病学及其传播媒介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10(5):1251.

[3]施光泽.恙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近况[J].新医学,2003,34(4):205.

[4]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9.

[5]陈文治,曾俊涛.恙虫病175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5(6):26.

[6]罗红涛.恙虫病182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7,28(1):30-31.

(收稿日期:2008-07-15)

上一篇:人工流产术并发子宫穿孔2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儿童肥胖的预防和干预研究进展班培训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