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02 07:36:53

浅谈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9-01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柳斌说:“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教育不能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初中生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研工作多年,确实感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我主要用“立报效祖国之志”的教学做例证,就情感教学对促学、明理、导行的三大作用阐述拙见。

一、情感教学的促学作用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一个带有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源于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知识产生需求感。

在教授“立报效祖国之志”时(设计成两课时共分五步骤完成教学),就特别注意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步、要求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和祖国的文化艺术精华。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们争相发言,他们说到四大发明、四大古典小说,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背诵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之后,我又设置了一个互动平台:杰克是你远在美国的朋友,过几天,他要来惠州玩,作为东道主,你打算带他去参观哪些景点、介绍哪些文化?为什么你要向他介绍这些?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这样的资源源于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密切了教材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不会觉得教师的教育远离生活,讲空话、大话,增强政治课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第二步、投影一些爱国的名言警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加强教育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等活动,学生所展示的成果也能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与老师指导,情感交流自然、和谐,学生兴致很高,教学效果自然就较好。

哲学家狄德罗说:“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人关注,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我的课堂上,会用更多的掌声送给那些所谓的“差生”。课堂上,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政治课堂效率。

二、情感教学的明理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前言:“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然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空洞的理论说教,效果是极不理想的。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仍然以“立报效祖国之志”第三、四步为例:

第三步、视频播放日本强占“”让中日美势态升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纷纷表示“这是美日的霸权主义行径”,“我们要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综合力决定国家地位,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等等,爱国强国之情油然而生。

其后,我例举了学生看过的影视片《亮剑》、《铁道游击队》等片中一些人物、情节,以及现实生活中“抗震救灾”、“保钓”活动中涌现出先进人物、事迹等等。学生都能明白一个道理: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再播放近来中国人民爱国热情高涨、随意打砸日系车辆的视频,学生都能从法律上和道德上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要理国意识得以生成。

第四步、先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

通过这一系列步步引入的教学活动,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使学生从理智上,意志行为上受到熏陶,引起共鸣。

同时,我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开运动会时讲“拼搏精神”等等。

三、情感教学的导行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多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言行分离,德行分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继续以“立报效祖国之志”第五步为例:

第五步、学以致用,落实行动,在实践中成长。讲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主席彻夜未眠,温总理整夜指挥在一线;一批批人民子弟兵、公安特警和从各地抽调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排除万难赶赴灾区,一批批抢修道路、电力、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卷正在书写。

任务一、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这时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在实际行动中尽自己的力量积极参加抗震救灾,为灾区人民捐赠物款;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宣传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等。

任务二、制定成长计划,以获得报效祖国更大的动力与活力。

教师布置任务,可以二选一。通过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更是在行为上得到升华。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上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复习初探 下一篇:由课堂教学中的“双边僵持”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