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6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2 07:28:10

【前言】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68例临床观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符合文献[1]中黄褐斑诊断标准的已婚女性,均已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年龄在25~40岁,病程2年以下31例,2~4年27例,4年以上10例。患者中常伴有心情焦虑忧郁,头晕失眠22例,月经不调17例,患者在室外工作7例,少量患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68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符合标准的该病患者68例,予中药内服、外敷并内服西药等方法治疗,1个月为1疗程。结果 治愈34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结论 中药内服、外敷和内服西药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

【关键词】

黄褐斑;外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的方法治疗黄褐斑患者10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符合文献[1]中黄褐斑诊断标准的已婚女性,均已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年龄在25~40岁,病程2年以下31例,2~4年27例,4年以上10例。患者中常伴有心情焦虑忧郁,头晕失眠22例,月经不调17例,患者在室外工作7例,少量患者嗜食酱油、咖啡带深色素的食品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治疗中药以补肾、疏肝养血活血为原则 基本方:熟地18 g,山药20 g,茯苓15 g,泽泻15 g,黄柏12 g,12 g,牡丹皮9 g,枸杞子9 g,随症加减。血虚者加制首乌15 g,血瘀者加鸡血藤20 g,红花12 g,失眠者加夜交藤15 g、合欢花15 g。中成药可选六味地黄丸、百消丹、逍遥丸、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汤。

配合针灸治疗: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等穴位为主穴,辨证配穴,从而刺激经络,调节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外用:可选玉容散、五白膏等外用

1.2.2 西医治疗无满意疗法,去除病因,避免日晒,保持乐观情绪,口服VitC、VitE或VitC1.0 g/d静脉滴注,联合VitE口服,连用1~2个月,也可口服茶多酚0.2 g,3次/d。外用:①氢醌:浓度2%~5%,每晚一次,连用3个月至2年;②壬二酸与遮光剂联合外用;③维A酸0.025%~0.05%,每晚一次;④曲酸浓度2%~4%与2%氢醌联合应用,以增加疗效;⑤熊果苷:常用3%乳剂;⑥0.1%曲安奈德霜或0.1%17a-丁酸氢化可的松霜与氢醌和维A酸联合应用,

加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注意皮质类固醇副作用,避免长期使用。⑦N-2乙酰-4.5-半胱氨酸,比氢醌刺激小,性质稳定,常用浓度4%。避免用腐蚀剂去除色素斑,以免损伤面部皮肤。

1.3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 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色斑面积消退60%~90%,颜色明显变浅;好转:色斑面积消退30%~60%,颜色变淡;无效:色斑面积消退

2 结果

治愈34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

3 讨论

西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学表明口酪氨酸酶是黑色素产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剂,抑制其活性可减少黑色素的产生,当归、赤芍、莪术等活血药可抑制酪氨酸的作用及参加酶促反应。另有医学研究证明脚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主要诱因,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及自由基损伤是其主要病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而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另有研究证明[2],紫外线能激活络氨酸酶活性,使照射部位皮肤黑色素增值,活性增加;本病发生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属于“黧黑斑”的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医家治疗方法各异,多以活血化瘀为主。通过多年1临床观察和实践,我们认为本病主要为气滞血瘀和肾虚所致。与肝、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患者忧思恼怒,使肝失条达,以致气滞血瘀,病久,患者正气不足,肝肾精血耗损则冲任亏虚,阴阳失调,气血上承无力,面络失于濡润,肾之本色显露于面,而见色斑。方中香附、柴胡理气舒肝解郁;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牛膝活血通络:当归活血兼养血;夜交藤、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滋阴补肾;仙灵脾、菟丝子补肾助阳,经临床验证,菟丝子除具有补肝肾、益精髓、明目功效外,尚有宣通百脉,柔润肌肤消斑之功;郁金、益母草活血调经,曾被记载于《普济方》可“滋润面容”,为美容良药;甘草调合百药。诸药辨证组合,适时而变,调配加减,并遵循女性生理学特点,运用经前理气活血化瘀,经后补肾的方法.使瘀血得散,肾虚得补,祛邪不忘扶正,扶正更利祛邪。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2] 欧阳恒,杨志波.颜面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

上一篇:雌激素替代治疗34例更年期综合征近期疗效观察 下一篇: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