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层面统筹解决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思考

时间:2022-09-02 06:02:41

基于政府层面统筹解决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思考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3YJCZH126)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摘要】

“民工荒”和“就业难”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象征,本文从政府层面提出六点解决办法,以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

政府统筹;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一边是应届大学生就业呈更加困难之势,此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层面分析其解决办法。

1 充分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

首先,成立各级就业指导委员会,将就业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由就业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劳动力市场联盟,有效整合各种就业服务资源,联手推进就业政策的衔接与落实,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用工需求的匹配度;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切实改变信息掌握不多、不准、不及时、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再次,加强就业和用工指导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以指导劳动者求职就业和单位招聘用人,同时结合求职者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服务。

2 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

我国传统产业比重大,用人需求不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人员吸纳能力也有限,一些竞争性行业和民营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大学生的主要雇主,只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所以解决“两难”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很有必要。也可以增加中西部的就业,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中西部中小企业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带动小城镇发展以及劳动力就近就业。除了用人主体需要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根源上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外,求职主体也要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形成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3 充分发挥就业促进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控制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创业,鼓励大学生在科技发明、转化科技成果方面创业,从而为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其次,促引大学生到中西部就业,实现就业的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产业转移逐渐向中西部扩展,可以利用将在中西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落在省会城市、为其晋升职称等提供便利条件等措施鼓励其紧随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西进;再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在经济发展降速、企业经营困难时加大援企稳岗政策的实施力度,在企业出现招工难矛盾时加大职业培训和中介补贴政策的力度,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的情况下,通过化解招工难来缓解就业难,减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购买的数量,降低援助就业政策的投入,最大限度利用企业现有缺工岗位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国家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大量个体私营低端小企业难以雇工的情况下加强对劳动者的创业指导,提高创业质量。

4 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供给匹配度

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德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比例为3︰7,而我国则恰恰相反。因此,要解决好我国职业教育“短腿”问题,首先争取通过国家立法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其在公共资源与生源配置上享有与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对各类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植;其次,为了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可以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供给,鼓励企业为确保所需技能人才的稳定来源投资或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实行定向教学、定向实习、定向就业,以提高劳动力供给匹配度;再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高职高专和技工学校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职业培训机构应以单位订单和定向就业为导向、企业开办的职业培训,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导向。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发展职业培训,把职业培训的重点从扩充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上来。

5 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并加强其向“市民”的转化

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具有及大的开发潜力,因此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把传统产业工人培育成适应新型产业的工人,缓解目前结构性用工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依法推动企业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其次,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个重要的体制性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许多农民工像候鸟一样一年一度在城乡之间飞来飞去,这造成了春运和招工大潮的世界奇观。因此,要从体制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和“工人”的转化,使其真正安居乐业。

6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解决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末端,由于经营门槛低、平均利润率低、工资水平低、员工流失率高,致使其成为受累于“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政策洼地,但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可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切实将对民营企业减税让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要统筹规划公租房、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其招工留人营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并严格执行国家“限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政策,严格限制垄断行业工资过高增长,从根本上矫正社会平均利润率“扭曲”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均等——高校扩张的平等化效应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0(3).

[2]张冀.人口结构调整与均衡性社会的建设[J].人口研究,2010(5).

[3]张冀.近年来中国人口与就业热点问题研究[J].河北学刊,2011(4).

[4]陈传江等.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现象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2).

[5]化解招工难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需迈四大门槛,2012-04-18新华网

[6]大学生就业难七大问题 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2011-01-30中国网

【 作者简介】

袁秋菊(1981-),硕士,讲师,汉口学院人力资源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马金平(1978-),博士,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上一篇:电力企业外包队伍人员培训管理难点分析 下一篇: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