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测量一体化关键因素探索与分析

时间:2022-09-02 05:50:20

城市规划测量一体化关键因素探索与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准确性,是规划部门及城市测绘单位共同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城市规划测量一体化的流程,分析了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建议,推动城市规划测量的发展。

关键词:规划测量、按需测绘、环境测量、定位测量、竣工测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测量贯穿于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为城市规划的审批前、审批中、审批后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测绘单位的发展速度也来越快,从事规划测量的单位也越来越多,数据采集的类型、质量、标准参差不齐和不统一,特别是有些测绘单位通过恶性的市场竞争方式承接规划测量任务,不了解规划要求和规划数据精度等特点,不遵循“按需测绘”准则,导致规划关键要素遗漏和错误(如高压线边导线)及精度失真,提供的数据虽然满足普通地形图要求,但不满足规划审批要求,一方面给规划部门带来误导,另一方面也侵害了权益人的利益。因此,如何结合规划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城市测量规划方案,解决影响规划审批和规划管理的因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规划测量的流程体系

二、关键因素探讨

1.规划控制测量

规划项目的控制测量不同于一般测量项目,贯穿于规划项目的所有流程,与一般控制测量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1)选点难。规划测量项目控制点位的选择比较关键,要求点位稳定且能互相通视。由于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的影响,控制点选点要根据以下因素综合考虑。

①工程施工计划。工程项目用地范围越来越大,很多工程都是分期建设,因此选择控制需遵循“着眼现在,兼顾未来”的原则,这一点很重要,同一个控制体系下,分期建设,确保每期的建筑都能按规定准确衔接。

②工地临时设施布置。前期控制测量时,工地上未进行施工建设,临时设施(如材料堆场、临时工棚、堆土区等)还没有确定。因此,在控制方案策划时,要与委托单位进行详细沟通,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确保控制点的长期利用。否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控制点的破坏、遮挡,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2)易于破坏。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工程施工人员缺乏对控制点重要性的认识,很容易破坏控制点;另一方面场地施工,造成控制点的无规律性的变形,无法使用。

根据这些特点,规划控制测量布设的原则如下:

(1)点位布设:每项工程至少布设3个互为通视的控制点,点位选择远离基坑并利于观测的的地区。

(2)精度等级:宜布设四等GPS定位测量控制网,与当地控制网及国家控制网进行联测量。

2.规划环境测量

规划环境测量主要是规划审批前的检验测量,环境测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规划项目的审批,环境测量关键技术要点有以下方面。

1)环境测量的流程

2)环境要素判读。准确采集规划要素,环境要素的判读是关键。环境要素定义为影响规划审批的关键地物。由于地块的不同、性质的不同、关注程度的不同,规划审批要素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规划测绘单位来说首先要具有丰富的规划测量经验,如环境要素判读错误或遗漏,将会影响规划的审批,甚至出现各种矛盾,规划管理就会处于被动局面。由于设计部门使用的设计底图为早期方案设计阶段的地形图,主要缺陷为:①方案阶段至批准总平阶段时间较长,地形图失去现势性;②原地形图未表示规划要素;③原地形图精度不能满足规划审批要求。因此,规划环境要素判读必须掌握以下要点:①规划红线的复核。设计单位提供的红线或者是总平图上的红线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在日常工作,发现很多总平图上红线经过了修改,无法核对正确性。红线必须以规划部门提供的红线为准,复核总平图上红线的正确性。②红线周边规划要素判读。规划审批关注的是红线周边的影响本地块建筑的规划要素及本地块影响周边建筑的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已建的道路边线及道路中心高程;②本地块建筑遮阳高程;③被遮挡建筑的室内地坪及窗台面高程;④临近建筑的影响规划间距的建筑物坐标;⑤高压线边导线坐标及悬线的高程;⑥河岸石驳线的坐标。

3)施工图与总平图校核。很多城市都没有统一的规划数据标准,各个设计单位的数据都存在不同的格式。外地设计单位不了解本地规划部门要求,出现的退界标注、正负零高程、建筑物间距、日照系数等错误,施工图与总平图尺寸不一致,建筑物层次互相矛盾,甚至有些设计单位为了满足建设单位需要擅自更改红线,移动周边建筑以满足审批要求。因此,施工图与总平图校核,是规划审批前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施工图与总平图校核的关键步骤有:①建筑物之间的日照系数测算。根据设计要点及方案,准确解析施工图遮阳点,计算该点高程,通过坐标的转换计算该点至被遮建筑的最短间距,根据“h=L/H”公式计算日照系数。②遮阳间距计算。建筑物北侧遮挡阳光的局部出挑、局部突出部分的总长超过建筑物长度二分之一的应从出挑部分垂直投影计算;少于二分之一的不计入,但出逃部分连续长度超过8米时,按出挑部分垂直部分投影线计算。利用当地的日照控制线,准确把握遮阳点,关键要判读是女儿墙、檐口、还是屋脊遮阳,根据不同的建筑构造进行判断。③根据施工图复核正负零高程及建筑的层次。建筑的室内地坪高程与周边的道路相关,根据环境测量的数据校核室内地坪,做到总平图上与施工图上一致。建筑的层次,重点关注机房层,以及机房层的长度和累计长度,判读是否遮阳。④绿地率指标的核算。在总平图上,绿地率指标最容易被篡改和忽略的,出错率相当高。掌握的原则是: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设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5%;工业用地的绿地率,一般不大于20%。

3.建筑定位测量

根据规划环境测量编制的定位总平图,计算待定点的坐标。定位测量的关键要点:

1)控制测量:原则上建筑物的定位放线不使用GPS RTK直接放线,根据前期控制点布设定线导线,采用全站仪根据放线元素进行放线。主要原因是GPS RTK受卫星信号的影响,存在偶然性的错误,甚至坐标漂移,导致定位错误。因此建议对建筑物的定位宜布设附合定线导线(或导线网),平均边长100m,附合导线总长不宜超过1200m、不得超过12条边。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无法布设附合定线导线情况下,可以布设连续不超过3条边,总长度不超过300m的支导线,掌握“以长制短”的原则,支导线观测水平角一测回,边长单程观测两次,较差绝对值小于0.01m,取中数。支导线检测精度要求:检测已有或者原环境测量明显建筑物角点坐标较差绝对值小于0.05m。

2)放线检测:建筑物定位的准确性相当重要,必须遵循“多条件检核”原则,确保定位点的正确。主要的关键措施有:①变换测站或变换起始方向对放线点进行坐标检测,点位误差绝对值小于0.05m;②检测放线区域或周边原有地物点坐标,点位误差绝对值不大于0.07m;③检测同一幢建筑放线点间距,实测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绝对值小于0.02m;④检测同一期建筑物之间放线点间距,实量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绝对值小于0.03m。

4.竣工测量

在项目竣工验收时,为获得工程建成后的各类建筑物及各类管线配套设施属性、位置、规划审批指标等资料而进行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竣工地形图测量、建筑物楼高测量、建筑物间距测量、建筑物室内地坪高程测量、规划建筑面积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等。关键技术在于规划建筑面积测量。面积测算应首先利用甲方提供的施工图进行室内审图:1)室内审核建筑物外轮廓是否与施工图一致;2)建筑物分层、阳台、楼梯、公共设施等细部结构外形是否与设计图一致;3)建筑物的层次是否与设计图一致:4)新建建筑物是否有违章或少建的面积。

在与施工图吻合的情况下,实测总面积与规划许可证审批面积较差比例不大于1%。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用地价值的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物权法的普及和市民对于“日照权”的关注,规划测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规划部门在规划管理各个环节需提供合理、规范、适用、准确的数据进行决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测绘单位缺乏规划测绘经验,不能保证规划要素的齐全性、正确性,导致规划审批出现偏差。因此,城市测绘单位对于规划测量关键因素的掌握和运用就相当重要,这些因素是随着规划水平提高和市民期望变化而变化的,与时俱进,掌握规划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 黄炳龄,建筑工程测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谈果树在景观绿化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还植物以天成之根本,给人类以生命之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