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故地 关外风云

时间:2022-09-02 05:28:44

辽宁省档案馆成立于1954年8月14日,坐落在沈阳市皇姑区世界文化遗产圣地清昭陵(皇太极的陵寝――现北陵公园)南端,辽宁省人民政府院内(原东北大学、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

庄严古朴的文献殿堂

辽宁省档案馆主楼的前身是80多年前张学良将军及东北三省各界人士捐资修建的东北大学图书馆,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保先生设计。大楼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1991年新建附楼8600平方米),呈机翼形状。楼的主体为四层,库房设施齐备,充满现代气息,而其外表则仍保持着庄严、古朴的典雅风格。

1995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辽宁省档案局与辽宁省档案馆合一设置,为省委、省政府负责档案保管、利用和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厅级建制,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现馆藏档案资料192万卷,档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馆内保管档案形成时间可上溯至公元714年,下迄20世纪末。语种以汉文为主,并有大量满、蒙、日、英、俄等语种的档案。载体有纸质、胶片、照片、录音、录像、实物、电子文件等。其中唐代、明代档案是我国现存档案中的珍品。唐开元二年(714年)的六件档案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在档案馆的纸质公文档案。明代洪武到崇祯年间辽东都司、山东都司的文书和抗倭名将戚继光批阅的公文等十分珍贵。馆藏清代档案、奉系军阀档案、满铁档案等较为系统。其中,唐代开元年间档案、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实录稿本、戚继光任钦差山东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时亲笔批阅的公文、清代玉牒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辽宁省档案馆是国内首批对外开放的档案馆之一。目前辽宁省档案馆已开放档案106万余卷,建立了全省民国档案目录中心,档案特藏室工作已初具规模,建立了互联网主页,并通过信函咨询、电话预约、网上目录介绍等方式,主动开展对外服务。1995年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1998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辽宁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遵循合法、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向人民群众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辽宁省人民政府信息查阅中心、辽宁省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中心于2008年4月28日在省档案馆举行了挂牌仪式。

浩瀚馆藏

馆藏唐代档案共6件,形成于开元二年(714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纸质公文档案,堪称稀世珍品。《唐档》原件规格在29,5厘米×26厘米左右,单页保存,各件大小略同,用纸为我国古代手工制作的书写纸,比现代的宣纸要厚,纤维较长,略呈黄色,各件均已残损,但并未腐朽,用墨笔行书书写,字迹尚清,盖有图章,图章字迹已不可辨认。其中三件书有“开元二年”字样,另三件无年代,但从用纸、纸色、墨迹、开本等方面看,显然是同一时期的。因文件残缺,档案内容已很难窥其全貌。从已辨认的字迹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于“寇贼”骚扰,官府要进行剿捕的“申状”,并有官员司马的签字;二是各寺庙法师名单。为了便于保存,6件档案均加以修复,并翻拍、扫描、复制。

明朝在辽阳设立以军治边的机构――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统辖东北的大部地区。本馆所藏明代档案,主要是辽东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档案。年代从洪武到崇祯,延续200多年,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居多。还有少量系明兵部和山东备倭都司的,共有1081卷。内容涉及军事、民族、马市、驿站、赋役、司法、民政、官吏、涉外、文教、其他等十一大类。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档案大都残缺,但对研究明史和清前史仍有着重要价值。

盛京(即现在的沈阳)是清入关前的都城。清入关后定都北京,这里被作为“陪都”。按照当时的定制,清朝形成的一些重要文档,要抄录送盛京一份保存,故满文老档、实录、圣训、玉牒等重要文档都是一式二份,分藏于辽宁省档案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但更多部分则是属于清代盛京地方档案,计28个全宗,共8万余卷。概括讲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旗务档:八旗制度是满清独有的军事、政治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是靠“八旗”起家得天下的。清王朝建立后,又不断地改革发展和完善八旗制度。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有盛京内务府、三陵总管及其它管理旗务的官署档案;有盛京内务府的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的户口册;有记载官庄、旗地的地亩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馆藏有盛京内务府和北京内务府及盛京五部的往来满汉文书抄存本1149册,称之为“黑图档”,它年代早(顺治四年始)、跨度大(咸丰十一年止)、文件完整、内容丰富。

二、行政官署文书档:这部分档案比较多,重要的完整的全宗有军督部堂(即盛京将军和东三省总督衙门)奉天交涉总局、奉天交涉司、奉天开埠局和蒙荒总局等。

民国档案是本馆历史档案中的主体部分,数量大、范围广、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共有110个全宗,90余万卷(册),包括原东北和热河、辽宁省级机关及其所属的外交、警务、司法、海关、盐务、土地、财税、文教和各道、府、厅、州、县等机构的档案,时间从辛亥革命起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东三省和奉天各职能机构以及各府、厅、州、县的官属机关档案中,也都散存有数量不等的清代档案。年代从乾隆至宣统,历朝都有一些,但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的居多。

馆藏的洲国和“满铁”档案不多,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在1945年8月投降前夕下令将政府系统的档案全部销毁,故这部分档案存世较少。本馆现存的日伪档案有四个部分:

一、奉天维持会、奉天省长公署档案,军队、警察、宪兵、法院和高等检察厅的档案。

二、51852册日文资料。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武装侵占东北前后,为了扩大侵略,巩固统治,通过“满铁”、各地驻屯军和各行政机关等各种渠道,收集和调查我国尤其是东北各方面情况所形成的内部文字材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矿藏、地质、土地、河流、气候、风俗习惯、等等。

三、“满铁”档案。“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成立于日俄战后的1907年,除了经营管理南满铁路和从中国政府手中逐步吞并过去的10条铁路线、煤矿、铁矿等各种产业外,还是一个侵略东北的前哨和基地。本馆保存的“满铁”档案包括其会社内部的总体、地方、经理、兴业、产业、计划、商事、铁道、调查等九大部以及十条铁路线的档案,共有14091卷。主要是日文。

四、溥仪秘档。这部分档案是时任执政府秘书长胡嗣瑷收藏的,内容涉及溥仪与关内各军阀、日本关东军等来往的密信及给胡嗣瑷的密旨,

共有98卷。

时期档案: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运兵东北,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分属于东北行辕、东北行辕政委会、东北保安司令部、辽宁、安东、热河省政府等70个全宗。这部分档案资料约2万余卷。

革命历史档案:本馆所藏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1945年――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在辽宁地区的(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辽东、辽北、辽西、辽南、辽宁、安东省)党和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前我党及人民政权机关在辽宁地区进行党组织和政权建设、开展对敌斗争、实行、剿匪锄奸防特、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巩固革命根据地、配合人民解放全东北等情况。这部分档案共98个全宗,11101卷。

东北大区档案:东北大区档案主要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全宗组成。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946年8月正式成立,1949年8月改为东北人民政府,为适应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3年1月又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8月撤销。东北大区档案真实地反映了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全东北人民进行政权建设、、锄奸反特、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后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建设及抗美援朝运动等光辉历程。东北大区档案还真实地记录了林枫、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东北工作的不朽功绩和、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东北工作的讲话、批示。东北大区档案共计113个全宗,13.5万卷,在50多年的保管利用中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教及落实政策等项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国后省级档案:建国后省级党政群机关档案是本馆档案的又一主要部分,包括两个时期,即辽东、辽西时期和辽宁时期,共有262个全宗,约20万卷。年代从1949年至1985年,少数撤销机关有到1986-2002年的。这部分档案内容齐全完整,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民政、司法、党务、群运等方面。

一、辽东、辽西时期档案。共有85个全宗,5.3万多卷。档案全面记载了辽东、辽西党政领导机关从1949年到1954年并省前这段时间,领导辽东、辽西两省人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以及进行镇反、“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各项政治运动的情况。

二、辽宁时期档案。包括三个阶段:(1)1954年8月在合并原辽东、辽西省的基础上,建立了辽宁省,到1967年“”前,保存有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省人委)及所属工作机构及部分群团组织形成的档案。(2)1968年5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成立,至1976年10月“”结束,保存有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和辽宁省五七干校部分群众组织形成的档案。(3)1976年lO月粉碎“”以后,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接收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和省人大、省政协及省级群团组织的档案。现在一般接收到1985年。部分临时机构、撤销机构档案到1985年以后。计有档案174个全宗14万多卷。

见证历史,服务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尘封多年的历史档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和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辽宁省档案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馆)制定的《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规定,自档案形成之日起已满三十年的档案,除需限制利用的以外,均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

洲国立法院院长赵欣伯在日本留有巨额遗产,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数十名骗子冒充赵的亲属争夺遗产。我馆为赵的遗孀赵碧琰提供档案,致使1984年由日本东京家庭裁判所,将遗产判归中国公民赵碧琰所有。

在辽宁大东港整治河道和港口建设中,我馆提供了大量港口水文地质历史技术资料,不但加快了港口建设,而且节省2300万元人民币的支出。

1983年,沈阳音乐学院与某单位为4500平方米土地的归属发生纠纷,长达34年都没有解决。我馆提供了当时征用土地的档案,确认了土地归属权,使沈阳音乐学院获益近千万元。

1994年,我馆在《民国档案》杂志上公布了由日本人当年形成的《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档案》,并于2000年2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见证报告会”上又一次揭露了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中国军队俘虏和平民的暴行。当年起草秘密报告人之一的丸山进,恰恰是今天否定南京大屠杀,把东史郎推上东京地方法院被告席的日本右翼分子。这些档案的公布无疑是对包括丸山进在内所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我馆将这组档案史料的复制件送给东史郎先生,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当天几十家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0年3月29日,我馆为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供档案,使63起冤假错案得到改判或宣告被告无罪,及免于刑事处分。

2007年,省档案局在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开展了馆藏家谱情况普查,并将可公开查询的142套家谱目录在辽宁档案信息网上向社会公布。《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可公开查询馆藏家谱目录》上网,是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为民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省馆围绕领导关注、社会急需、群众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制了包括工龄工资档案、高校学籍档案、公证档案、抗美援朝军籍档案、知青档案、东北讲武堂学员名录、劳模档案、土地征用档案等10余种涉及民生的档案专题目录。2008年1月24日,《中国档案报》以《辽宁省档案馆开发利用民生档案惠及百姓》为题作了报道。高效率地完成省领导2001至2005年工作纪实录像的采编任务,制作了2007年省主要领导工作纪实。协助拍摄《振兴东北》大型文献纪录片,为朝阳市史志办建立赵尚志纪念馆、辽源市日伪时期死难矿工墓陈列馆、本溪县东北抗联斗争史实展览馆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同时,还积极为历史研究、编史修志、文物保护、办理子女遗产继承,解决工龄计算、土地征用纠纷、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工作提供历史凭证。

2005年10月14日,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在会见中国荣誉主席连战时,向他赠送了由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其母赵兰坤在辽宁私立坤光女学校就读任教时的档案复制件。连战的母亲赵兰坤是沈阳人,后到燕京大学学习。辽宁省档案局(馆)得知连战计划于当年10月份来辽宁代母探访旧地、看望亲友这个消息后,组织工作人员查阅相关档案3000多卷,查到辽宁私立坤光女学校档案15件,100多页文字及照片。如档案中记载了1929年上学期省督学视察该校时对赵兰坤女士的评语:“授初中一级体操,步伐整齐活泼,纠正亦甚殷勤。”连战先生得到这些档案后,十分激动,如获至宝。

2008年,辽宁省档案馆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全省民生档案数据库的工作目标,在档案的整合与开发利用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上一篇:青浦早期报刊、报人 下一篇:鲁迅照片出版的曲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