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廊坊临空经济发展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2 05:17:43

促进廊坊临空经济发展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对廊坊市现阶段涉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从培养结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廊坊临空经济发展的需求等方面揭示了廊坊地方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阐述了廊坊市高等教育涉外人才培养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特征和涉外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对廊坊市高等院校涉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廊坊;临空经济;涉外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目的

北京第二机场即将在京廊交界开工建设,第二机场定位为综合大型国际枢纽机场。随着新机场的开建,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廊坊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对廊坊涉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涉外专业教学的改革要结合实际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注重教学的时代感,丰富教学内涵,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最终使学生掌握涉外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并且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从而适应并促进廊坊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全力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形成具有廊坊特色的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

然而,迄今为止,关于促进廊坊临空经济发展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地高校教育而进行的,有关研究所形成的结论既不可能成为定论,且对于其他有着不同办学定位的院校而言,也没有绝对的指导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是在课题组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指导下,紧密结合廊坊临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廊坊高校涉外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廊坊市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中以“语言类”学习为主,专业知识基础狭窄、薄弱

在校期间涉外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大多是“语言类”,很小比例的专业课设置,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素质有明显缺陷,适应和创造能力差。毕业学生很多变成“两不靠”的半成品。

2.教学及课程体系不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目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延续了人文类院校的教学特征,人才培养制度长期以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却不重视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教材、教师为主,学生入学年龄、教材、考试、评分等一切都是统一模式,不能因材施教;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思维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率低、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把培养高技能、复合型涉外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

3.涉外人才培养缺乏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的支撑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有效提高涉外人才培养水平依赖于众多保障性措施的支持,如:学生国际化交流、国际化交换学习的支撑计划,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交流计划,教学课程国际化内容的开发,国际化校园氛围的营造等。目前,我院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有限,单靠政府财政支持根本无法实现完善的配套保障体系的建立,这大大地限制了很多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三、促进廊坊临空经济发展的涉外人才培养的对策

1.围绕“涉外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

由于涉外人才毕业后所定位的就业去向以及现实中国际化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涉外工作岗位下所要求的能力复合型又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范围。因此,学院必须推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尝试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去探索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具体课程模块,探索每个课程模块内包括的内容以及根据实际变化开设新的课程,探索每个课程模块的课时比例和课时结构,开发复合多元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形成“复合专业知识合格+英语特长”的知识特征。同时,为了适应专业人才的对外交流合作需要,可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在多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国际方面的内容。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利用双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翻译。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模块开发,注重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2.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机制与环境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涉外人才适应国际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应具备的素质。学校应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要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理念,提倡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与个性,没有个性便难有创新。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和构成体系本来就不是长久不变的,通常都是时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快速变化和更新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已有的专业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创新的知识获得能力。在课程建设中除了要向先进性、综合性和特色性发展,还应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自主(自助)式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课程安排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一定的思索与学习的空间。应该鼓励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前提下,参加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多证书等形式的学习;为学习成绩优异或确有特长的学生专门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激励学生创新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互动,改变满堂灌的教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为导向,将第二、第三课堂纳入培养体系;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刻意的双语教学和英文原版教材等做法,探索真正能强化学生涉外能力、动手能力的双语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方式和立体化教学方式。

3.理论教育与涉外实践相结合,重视利用各种国际流活动培养涉外型人才

在涉外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学生涉外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在实践、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亲自操作与仿真实践。将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构建从课堂实践、课程仿真模拟到实际环境的现场工作“三位一体”的全过程的实践训练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涉外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对情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学校能营造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因此,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应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平台,在此平台上优化和改革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和轮岗实习为基础,设计实训项目,并纳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此外,还应立足廊坊的实际及外向型企业众多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设,增加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机会。

4.构建涉外型人才培养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

在上述的改革中,还需要探索相应的配套改革的内容,来发挥保障作用。一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保障体系,包括诸如教师国际化交流、学生国际化交流的资金、渠道、绩效等配套保障,建立中外合作教育平台等。二是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来为各种教学改革提供配套支撑,包括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要进行转变,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法,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加大外语环节、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要进行转变,调动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比如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双语教学、新课程的开发、课程教学多元化建设等活动,在职称评定、岗位定级、工作量计算、安排进修或奖金津贴中给予体现等)。三是建立涉外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各种校园文化周活动、校园语言角活动、校园国际化商务大赛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的配置,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活动氛围,增强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国际化熏陶,也需要有完善的配套保障体系来支撑。

四、结 语

廊坊市的经济要想走向国际化,就必须重视临空经济的建设,重视涉外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涉外人才在临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用良好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把廊坊打造成“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京津走廊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李俊波,武淑玲.外语培训行业建设带动廊坊现代服务

行业国际化发展方略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0,(5).

[2] 杨盈,庄恩平.跨文化交际能力——21世纪外语人才的

必备素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

摘要汇编[C].2005.

[3] 杨银海.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解读[J].中国城市经济,

2010,(1).

[4] 江崇莲.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选择[J].

学术交流,2010,(11).

[5] 姜海红.论外事翻译素质的培养[J].太原大学学报,

2010,11(2).

上一篇:路还在那里波士顿 请继续跑下去 下一篇:西部联盟 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