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9-02 04:38:21

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摘 要:根据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课堂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如何构建合作学习课堂空间环境以达到合作学习最优效果,并阐述了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方法、课堂调控的策略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方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育理念;课堂教学

一、构建合作学习课堂的必要性

在全球事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着众多共同发展的问题,人与人更多的是“休戚与共”,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尤其是面对科技高速发展,技术高度融合的21世纪,任何一项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难以仅靠个人来完成。当今科学技术方面任何重大的突破,都必须依靠多学科、多种科技人才的通力合作。比如,环境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同时利用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而在我国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大多数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不会关心他人,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缺乏与他人相处和有效交往及处理人事关系等方面的技能。在课堂教学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单一的竞争关系,他们之间关系疏远,彼此冷漠,个人的胜利是建立在别的同学失败的基础上,当别人获得进步时,便心生妒忌,甚至恶语中伤,当别人考试失败时,便落井下石或幸灾乐祸,他们在学习中会相互保密、各留一手。过度的不当竞争,甚至会导致群体中的贪婪、欺骗和仇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体现了竞争和合作的统一。在组内,同学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的目标而彼此配合、互相协助的一种联合活动,这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之间的共生现象是相似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强调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同时,认识到如果自己不成功,其他成员也不会成功,“同舟共济”地完成目标任务,增强学生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人责任感。小组之间的竞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能使更多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中众人之智慧来发现新知。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空间环境的构建

传统的课堂中座位的编排,基本是整齐划一的、“秧田形”或者说是“行列式”(如图1所示),也就是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靠右肩,全班学生横成行,纵成列,统一面向教师,学生抬头、挺胸、背手静静地端坐在课桌旁。在这种空间形态中,学生相互干扰少,听课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教师观察与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利于进行系统讲授。在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秧田形”的课堂空间布局明显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因为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所以课堂教学空间的建构也要和小组学习形式相适应,座位摆放形式的改变就成了一种必然。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秧田形”的座位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权力至上、学生俯首顺从的观念。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居高临下,师生在空间位置上不平等,不利于培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助长了教师的霸权心理的形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的座位应尽量靠近,便于小组成员共同使用学习材料,相互交换意见,利于学习上的协作。组间应留有充分的距离,以保证每个小组独立开展活动,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另外,还应考虑各小组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即当教师讲解时,学生都能很快地面向讲台,以便与教师交流。因此,在合作学习课堂桌椅的摆放,应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较常见的课桌组合模式(如图2所示)

三、小组的科学划分

在我国,由于班级人数多,个性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分组有一定困难,班级小组数及小组人数的确定也应随教学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定方式。从理论上讲,组内人数过多,则每个成员参与的机会就会减少,而且因成员相距较远,交流声音过高,组间干扰过大,往往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反之,组内人数过少,达不到合作的效果。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应多采用4人或6人组,这样才能起到合作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小组的组建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就是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展开。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需要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保证小组合作能够有序开展。每个小组的分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具有差别,但几个基本角色是: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等。

四、课堂的有效调控

教师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这与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社会发展对于教师所提出的种种要求息息相关。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以及学生的知心朋友。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当“管理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身份,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合作学习从学生的主体认识的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但并不能将合作学习理解为一种在教师组织管理下的集体自学。合作学习是否能成功,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展开与评估等教师要全程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学习活动设计上掌握主动权,而且需要在活动进程始终控制着学习的方向,使得教学任务最终得以完成。此外,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往往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五、 评价机制的合理建立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在达成集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能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力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否则,合作学习的效果就难以体现出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合作学习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习小组的每位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对小组成员可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如个人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合作技能、积极性、独创性、贡献性、协调性,通过对个人的真实评价,可以在组内树立一个榜样,激发小组内的竞争,以此来调动其他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以免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的思想。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时,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框架。这样学生合作就有了一个目标导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有正确的方向,这样学习者就会明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要有组员自评、组员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学中可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4]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5]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7

[6] 崔洪兵.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意义,www.省略

上一篇:浅谈语文听、说、读、写“四步曲” 下一篇:对《电离平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