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浪漫的意味:湖湘纸扎艺术特质

时间:2022-09-02 03:14:41

神秘浪漫的意味:湖湘纸扎艺术特质

湖湘大地是一块孕育和成就艺术的神秘厚土。湖南地貌山峦起伏,川流蜿蜒,又有江南多瘴疠的神秘。这样多变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出湖湘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基因――神秘浪漫情思。为了获得神灵的恩赐与庇佑,湘人产生了对神灵的信仰和寄托,他们用诡谲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制作了大量虔诚奉祀神灵的纸扎祭器。纸扎既有充当祭品的实用性,还兼具自身造型、结构、色彩、表象的艺术审美功能,为祭祀活动增添神秘、朴拙、生动的色彩,也给为平实的日常生活赋予了通往神灵对话可能性的想象力。

湖湘纸扎艺术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以纸为材料,以扎制、折叠、剪刻等综合工艺为构成手段,其造型或写实、或抽象,其功能都在于驱鬼避邪,传载祈福佑吉之情,是民间民俗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扎的实用功能是作为巫术的工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浪漫意味。这种神秘性含混、模糊、若隐若现又模棱两可,留给我们一些百思不解的谜团,贮藏着大量古老的“信息密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这忽明忽暗的神秘浪漫意味正是湖湘纸扎独具魅力之所在。

一、创作思维的神秘浪漫

在湖湘大地,“靠山吃山”“傍水吃水”,非常依赖大自然的农耕文化时期,自然界强大的神秘力量和未知性,令人们产生了深刻的敬畏之情。而人不能直接与意象的神灵交流,必须寄托于特定的仪式和形象方式达成心愿。于是作为形而上的精神意蕴,通过形而下的具象为载体定格在了各种纸扎物上了。纸扎的创作动机因而从起源就带有思维的神秘浪漫性。

如溆浦县目连戏纸扎人物《城隍与土地》就为其中一例。城隍为古代神话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道教称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在目连戏神事活动中,城隍地位显著,派遣五路五猖捉拿众鬼之首寒林的命令便是由他发出。目连戏城隍一副文官打扮,其扮相颇似宋代公正廉明的包拯。包拯以为民除害、不畏权贵的“包青天”享誉于民间,是民众心目中值得信任的权威象征。土地神则源于远古人民的土地崇拜。以“土地”为民众祭祀之神,以求年丰岁熟。纸扎土地,拄持扇,一副地方长老的仪态,具有族中长辈的威严和亲和感。

每一件纸扎物都具有超自然的神的属性,甚至可以认为纸扎物就是神。人们相信人的愿望能够以纸扎形象为桥梁上达神灵,神的旨意也可以传到人间。人们把精神世界的种种愿望都非常浪漫地寄托这祭祀用的纸扎上,在供奉与焚化仪式的参与中,人们获得心理安慰。

二、形象塑造的神秘浪漫性

湖湘纸扎形象塑造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民间雕塑、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个体上看是自由和随意的, 以严谨的写实造型手法融合写意表现,传达出一种真实与幻觉并存的神秘气息。其主要造型类型如下:

1.半人半兽复合型

其造型特点是通过半人半兽的融合传达某种神性。奇异人物造型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非现实性角色,有一股民间原始气息,诡异、怪诞、恐怖。

纸扎妖孽“瘟神”。瘟神又称五瘟使者,是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也比喻作恶多端、面目可憎的人或邪恶势力。目连戏中,往往由天官升帐,召四值功曹,请灵官下界,最后通过“开光”等仪式,将瘟神驱除,此瘟神在目连戏纸扎中为最巨,赤发、长舌,生有六臂,面目狰狞可怖,身躯伟岸怪异。

纸扎的“鬼王”,是驱邪扶正的神,集神鬼于一身,其威力无比。

“快马”系目连戏中的通风报信之神。在四值功曹之下听从派遣。着一身差役总装扮,一副任劳任怨的神情。

溆浦辰河目连戏的演出中,常见的“大头罗汉”“牛头马面”“人头蛇身”“金刚”“小鬼”“猴子”“龙王”等不同形象的半人半兽复合造型纸扎面具,均以想象浪漫的神性面孔唤起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神秘感。

2. 英雄神将夸张型

这类人物形象以《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传奇英雄为雏形。在纸扎艺人的创作中,这些故事在大胆夸张的想象中具有了新的艺术表现力。如“关公”,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是“忠、义、信、智、仁、勇”美德的化身。“关公”历来为民间祭祀的对象,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除了“关公”,“福禄寿三星”“许仙”“哪咤”这类受人们喜爱的角色造型均面目和善,头饰服饰华丽夸张,尽显祥和富贵之气,令观者心安。

3. 鱼禽走兽人格型

此类型造型是在保留动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将动物人格化表现,模拟人的表情或夸张人的面容特征。如湘西凤凰城内聂胡子的纸扎狮头:浑圆蓝脑袋,宽阔脑门,扇形长睫毛一开一合,金灿灿的眼珠,红如意鼻,鲜红阔大的嘴巴,一对可活动的寿桃耳摇曳生姿,憨态可掬。

益阳的纸扎蚌壳则被赋予了女性的柔美,在纸扎蚌壳一张一合间,蚌壳内的表演者娇态可人。灯彩鱼造型运用外形特征简约而夸张的造型手法,一嘴大张,一嘴紧翕,动静对比,色彩以一红一蓝,相映成趣。灯彩虾,造型趋于写实,惟妙惟肖地摹拟了虾举螯伸足,触须高扬的神态,显得生动活动。虾子起舞时,虾头一仰,尾巴一翘,腰身拱起长长的触须忽地腾空直上划破九天。

4.祭祀冥器写实型

丧葬供奉纸扎的习俗由来已久。长沙至今还有这种丧葬习俗,人们在逝者棺木顶端扎一纸白鹤,祭帐上书写“乘鹤仙游”祭祀文字,以祈祷亡灵随飞鸟同往天国。祭祀冥器纸扎种类很多。纸人、纸屋、纸鸟、神像、生活用具,等等。纸人常见的有金童和玉女,祭词中有“金童前引路,玉女送西方”之语。纸屋是在丧葬仪式中点火焚烧悼念亡灵的祭祀品。还扎有金银山、金银桥、摇钱树、聚宝盆及一些生活用具,如箱、厨、柜、茶具、餐具等。现代民间还扎制自行车、汽车、拖拉机、飞机、大船、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现代化用品。对亡灵的哀思定格在纸扎制品上,是消除悲伤情绪的一种自我安慰形式。老百姓的情感表达方式不是抽象的,多用具体的物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希望死去的亲人能够享受生前未曾享受的美好生活,祭祀冥器其意图体现在“用”上,各种纸扎冥器做得都如真物一般,非常写实。

三、表现手法的神秘浪漫性

湖湘纸扎的作者虽然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匠人,但是才思敏捷的他们在表达自我的艺术观念时,用色彩和纹饰把所要表达的浪漫神思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玄妙的想象空间里,所有本无关联的因素都化为了重新建构的材质,具有强烈而现代的神秘浪漫特性。

1. 神秘的色彩传达着浪漫的情怀

纸扎色彩常表现为饱满、艳丽、清新,多施以纯度较高的原色。红、黄、蓝、绿、赭、黑、白和金是纸扎常用色彩,采用彩绘方式,追求单纯的色彩基调,再辅以其他色彩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出一种纯正厚重而又不失绚烂丰富的神秘色彩效果。民间艺人出色地利用红色所具有的稳定性和金、黑、赭等色彩所具有的调和性,注重色彩的冷暖搭配。这种风格是基于一种象征性和观念性的色彩意识。纸扎中红色是最喜庆、最具情感的颜色,富有象征寓意,如日子红火,人丁兴旺等。“红红绿绿、搭配吉利”也是艺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属于主观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体现出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是人们平安吉祥的心理需求。可以说,纸扎艺人不仅赋予色彩以情感,还赋予色彩以人性的意义。

凤凰纸扎艺人聂方俊说,纸扎色彩搭配要鲜艳夺目,也就是说要“丽”。纸扎作品上色要用大红、大绿、大黑、大白,加上简练的金线对比运用,加强视觉冲击力,给人鲜亮明艳的感觉。艳丽夺目色彩传达着热爱生活、火辣辣的情感,令人兴奋难抑。从色彩的感情上来说吧,红色表示血性、英武;绿色表示生命、宁静;黑色表示正直、专一;白色表示俊美、纯洁。把这些基本色调赋予感情,有机地组合在纸所造型的表面,黑色相间,红绿相映,单纯中显丰富,对比中显和谐。他扎的龙造型圆润,色彩明快艳丽,轻快欢愉之感跃然于上。色彩的缤纷表达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迷幻,让人以崇高和神秘的心理暗示来彰显宗教的魔力。

麻阳何凤钧创作的纸龙,以黄色为主。古代传说中,先帝禹的出世与黄龙有关。因而黄色往往象征着高贵和权威。黄色龙的形象深蕴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有旷远的宗教色彩。

聂氏还有其他纸扎作品,如灯彩蟹,用色则大胆夸张,黑、白金、红色相间,节奏很强。对比强烈,十分醒目。纸扎罗汉花篮,花团紧凑密集,花色艳丽,祥和之气扑面。纸扎鱼,为金红色大鲤鱼。民间传说中,鲤鱼可跳龙门,是吉祥之物。鲤鱼的造型,头、尾微翘,胸、腹部下沉,有一跃而起之势,用色热烈明快,透露出昂然向上的浪漫情怀。

这种蕴含情意的色彩,体现出“意之所游”的境界,并具有梦幻般的浪漫主义神秘色彩,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2.神秘纹饰浓缩着浪漫的生命气息

纸扎纹饰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有精神性的巫术意义。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对于肆虐妄为的疫病天灾也无法抵御,巫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寄托,其中浓缩了人类浓厚的生命意识。纸扎上的纹饰是一种在巫术观念下具有高度象征性的符号,具有神秘、抽象、象征、装饰之美。他们甚至将动物、植物、几何符号等进行散点透视后绘制、剪贴在作品中。

以凤凰纸扎工艺“狮子头”为例,狮子的两腮都贴有金灿灿的云蝠,把它和狮子的双眼一起看,那是“福(蝠)寿(桃)双全”。狮子的鼻都“扎”和“画”成“如意”图案,就是“万事如意”。头部后端的一轮红日刚刚出山,四周霞光万道,象征越走越光明。口上天平即阳(男),下口页即阴(女),牙齿(娃子)意指外孙,口即一家,象征“团圆”…… 纹饰充分体现着艺人的奇思妙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意蕴、文化信息、审美价值。

湖湘纸扎艺术以浪漫神秘的构思、造型和工艺带着老百姓的祈福愿望和审美心理,承载湘人着对幸福的追求、对神灵的崇拜、对亡灵的哀思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留存于世,是现代人了解湖湘文化的向导,是值得挖掘研究的文化宝藏。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飞扬其情 执着其理 下一篇:兴化水上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