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铝”图谋雄霸

时间:2022-09-02 02:07:40

“合金铝”逆势出炉

2001年12月11日,是中国铝业市场的历史时刻。

这一天,中国正式成为WTO会员国,国外铝业巨头对中国相关市场的争夺将全面升级;也在这一天,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证交所开始挂牌交易(12月12日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经国际资本市场熔炼的“合金铝”正式出炉。

选择这一天上市其实并非刻意为之。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董秘丁海燕在接受《数字财富》采访时称:“我们原来计划在2001年9月份上市,但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使上市时间不得不推迟。”后来在推迟多久的问题上,有关各方看法不尽一致,有些方面认为,9.11事件使投资者信心遭受巨大打击,海外资本市场的大门事实上已经关闭,耐心等到2002年才是稳妥之举。但中铝公司不想长时间等待,决意要把握逆势中的机会。中铝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声琨认为,在当时的恐慌环境中,相对安全的投资机会在投资者眼中变得十分稀缺,而属于资源型、有实业支撑且环境稳定的中国铝产业具有较好的抗跌性,正好可作为海外资本市场资金转向的一个出口。结果中铝成了9.11之后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亚洲公司,发售情况也令人满意。

本次中国铝业在全球发售25.88亿股H股,其中90%以美国托存股份(ADS)在美国和国际发售,10%以H股在香港发售,共筹资金约4.58亿美元。其后由于股市表现良好,在2002年1月11日又超额配售,额外发售约1.6亿股H股股份,中国铝业又多集资金2.12港元。

“但是,筹资不是主要目的,中铝海外上市的基本出发点是转制重整、应对挑战。”正如丁海燕的上述说法,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的海外上市相比,中铝这次海外炼金更多了几分防守的色彩。

原中铝公司虽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但其所属企业多数设备落后、包袱重、冗员多;且由于国内铝土矿特点使氧化铝生产工艺复杂、能耗高,氧化铝成本明显高于已占据国内市场30%份额的进口产品;而在原铝市场,中铝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强,剩余市场份额被国内其他铝业诸侯和国外厂商瓜分;在铝加工领域,中铝则属小打小闹,“对外打不过老外,对内打不过老乡”。显然,在本不轻松的局势下,若不能脱胎换骨,作为国家大型支柱企业的中铝将难以招架WTO之后中外竞争者对其现有市场份额的大举蚕食。

中铝海外上市首先是基于防守,但绝非单纯的防守,其实这种防守姿态中所掩藏的进攻意味更值得关注。从中铝内联外引的炼金术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蓄而待发的进取心。

博采与提炼

中铝的海外上市三年前就已开始酝酿,在1999年国务院第33次总理办公会上最早提出了中国铝业整体境外上市的要求。2000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中央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中央所属的部分大型铝业企业为主体,组建中国铝业公司。到2001年2月21日,中国铝业公司正式成立,之后便全力开始了对中铝的筹组工作。

在筹组中铝海外上市的过程中,原中国铝业公司倾囊而出,提取全部精华投入中铝,对竞争力较弱、暂时未形成规模的业务将经过培育后再投入中铝,非优质资产和部分债务则留下自己承担,新的中铝集中了原中铝集团70%的资产、90%的利润,但只接受了其50%的人员,其精干程度和潜藏其中的殷殷期待可见一斑。而且在中铝组建后坚持避免同业竞争――只要没有实质性的障碍,母公司内将不保留任何与中铝相同的业务。

组建后的中铝总资产约260亿元人民币,2000年营业额176亿元人民币。主要营运资产包括四家一体化的氧化铝和原铝生产厂、两家氧化铝厂、一家电解铝厂和一家研究院,自动成为中国唯一的氧化铝生产商,同时也是2000年世界上第三大氧化铝生产商,而在原铝领域,中铝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商。

重组之后,中铝进一步也对业务和管理进行整合。公司氧化铝和原铝的生产、销售由分散走向统一,中铝已经开始将以生产设施为基础的业务和管理转型为围绕氧化铝和原铝两项主要业务的集中管理的系统。

中铝的内部重整之术十分有效,但并无新意,引入美铝作为策略投资者才是此次中铝海外上市最大的兴奋点(后文将有详细说明)。另外,有关铝电联盟事项也可算卖点之一,中铝在2001年11月9日与大唐电力就组成长期供电的策略联盟签订谅解备忘录,由于铝产品(尤其是电解铝)生产成本中电力消耗占相当大比重,因此谅解备忘录中拟议事项若能最终达成将对中铝形成长期利好。

“3+1”的梦幻配方

全球排名第三的中铝与全球排名第一的美铝(Alcoa)的紧密合作将在某种程度上奠定国内铝业市场的格局,并进而对未来全球铝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中铝在上市前夕,与美铝国际(亚洲)有限公司在北京交换了中国铝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战略投资者购股协议,并签署了关于在中国铝业下属平果铝业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双方战略投资者购股协议,美铝国际(亚洲)将认购中国铝业总股本的8%,即中国铝业境外首次发行股票的约24%,并在中国铝业本次发行后30个月内不出售其所持股份。根据达成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各出资50%成立平果铝业合资企业,中方将以平果铝业现有资产的50%出资,美方将以等额美元现金出资。此外,双方将各出资50%,在今后几年大幅度扩建平果铝业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双方同意,若平果铝业的合资项目达到确定目标,双方将于2005-2006年间商讨建立第二个合资企业。

引入美铝作为策略投资者对中铝是一剂猛药,通过添加这一“成分”大大提高了“合金铝”的硬度。丁海燕先生表示:“引入美铝作为策略投资者可为中铝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对于当时的全球发售更是效果明显,美铝的认购承诺可为潜在投资者起到示范作用,而且8%的认购额几乎占全部发售额的1/3,大大减轻了发售压力。”而且,通过与美铝共建合资企业所引来的大笔资金也是实实在在的,“通过平果铝厂的合资,我们从美铝获得的资金比上市所筹资金还要多,出售50%的资产加上新项目投入,平果铝厂可得到美铝直接投资5亿多美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铝联手美铝可起到“以夷制夷”的效果。WTO之后,澳洲氧化铝和俄罗斯原铝将对中国市场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势,面对竞争压力,美铝以其雄厚实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铝的定心丸。

中铝与美铝的合作无疑是一个双赢模式。但在借助美铝的同时,中铝也必须看到双方可能存在的竞争关系以及由此而生的决策牵制,毕竟美铝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以其江湖地位肯定不甘于长期充当中铝的配角。如果双方在未来的市场配合方面不能保持默契,磕磕绊绊和竞争对抗也将在所难免。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1)主要代表美铝利益的合资铝厂和中铝旗下其他铝厂的竞争协调;2)中铝在实施“跳跃式发展铝加工”的市场战略时将可能遇到拥有董事会席位的美铝的决策牵制和在铝加工市场上的直接竞争。

大音稀声Alcoa

在接受《数字财富》采访时,美国铝业公司(Alcoa)中国区经理SteveLee出言十分谨慎,正好符合该公司一贯的低调风格。美铝悄然进入中国将近10年一直不事声张,国内铝业市场也未对其予以足够关注,但这次联手中铝的重磅出击之后,不容回避的王者之气扑面而来,人们突然发现美铝已经悄然完成了针对中国市场的精彩布局――

1)在投资平果铝厂之前,美铝已在中国设立了5家合资(独资)厂,这几家厂均与中铝无关,并且主要集中在铝加工领域;

2)在澳洲拥有铝土矿和氧化铝厂,可直接面向中国市场;

3)对中铝进行战略性投资,作为大股东之一在其他股东转让股份时享有优先购买权,并且在中铝董事会中谋得了一个董事席位;

4)购得目前国内最好的铝厂――平果铝厂50%的股份,并与中铝分别增资约2.5亿美元启动平果铝厂的新项目;

5)与中铝约定,若平果铝业的合资项目达到双方确定的目标,双方将于2005-2006年间商讨建立第二个合资企业。

从容不迫的几步棋走下来,美铝在中国市场搭建出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铝加工无疑是美铝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重点和龙头,但铝加工作为下游产业必须得到上游的可靠支撑才能获得稳定发展。美铝通过与中铝合作,尤其是合资平果铝厂,将在氧化铝和原铝等上游产业形成本地化优势,可确保其铝加工产业拥有稳定而低成本的原材料供应,反过来,铝加工企业的长期采购行为也可带动合资铝厂的销售与生产。合资铝厂与美铝在澳洲的铝产业之间也存在类似关系,澳洲的铝土矿和氧化铝产品可成为国内合资铝厂的低成本原料选择,同时合资厂又为Alcoa在澳洲的相关产品打通了进军中国的有效入口。

美铝在中国市场开了个好头,离成功已经不远。

完美市场,谁与争锋

铝被世人称为第二金属、储能银行,还被行家誉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铝工业不只是个好产业,而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产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关秀铭指出。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铝消费国,而且铝产品的人均消费水平偏低,只有3公斤多,而全球铝的人均消费为5公斤,工业发达国如美国、日本、德国人均消费高达28-32公斤。对于国内产能而言,氧化铝和原铝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氧化铝国内需求量的近1/3需通过进口满足,原铝的国内生产缺口也在20万吨以上。因此,国内外铝业巨头无一例外地对国内铝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中国铝市场非常大,而且需求的迅猛增长将使铝业厂商之间的竞争相对弱化”,美铝中国区经理SteveLee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而且,“中国金属行业是与国际接轨较早的行业,市场运行环境相对完善”,金属研究所专注铝产品的分析师王中净先生指出,“相关金属产品的价格走势也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同步性将表现的更为明显。”

舞台足够大,悬念只在于谁能因精彩演出而成为主角儿。

中铝(CHALCO)与美铝(Alcoa)两强主导将是国内铝业最可能形成的市场版图。中铝是目前国内氧化铝的唯一厂商、原铝的最大厂商,海外上市之后,兼具资源、资本、机制、盟友等多方面优势,因此,中铝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有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将是意料中事。与此相似,我们同样可以期待美铝在中国市场的“大家”作为,甚至从远期来看,超越中铝亦有可能。除中铝和美铝所组成的第一梯队外,若干地方诸侯和其他国际铝业巨头(如加铝、法铝等)也将在中国市场占得相当份额。

“铝业市场竞争的焦点在于成本”,谋求规模经济、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是所有铝业厂商的共同追求,因此,“内联外引”会是WTO之后国内铝业市场经常发生的企业故事。

许多国内铝业厂商兼具扩张冲动和资本通道,中铝可算其中的典型代表,本身在海外上市,而旗下又拥有山东铝业这一国内A股的上市公司。其他的地方诸侯,如兰州铝厂兼并西北铝加工厂之后组建兰州铝业股份公司、河南焦作万方铝业集团公司、山西运城关铝股份公司等均为国内A股上市公司,无不具备进行并购扩张的实力。

与此同时,“外引”打造“合金铝”也会成为一种趋势,除中铝、美铝的合资外,去年4月份的广东南海亚洲铝厂等三家企业与美国鹰都铝业集团合资成立亚洲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将原香港上市公司-环球应用科技集团更名)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亚洲铝业同时还购买了另二家型材厂各60%股份,使该中外合资企业拥有年产12万吨铝合金型材的能力,成为亚洲之最,跻身世界铝型材五强之一。这些合资事件只是一个序幕,外资铝业以直接投资方式介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将迅速加大。从这个意义上,“合金铝”也许真的可以雄霸。

上一篇:跨国公司与中国未来 下一篇:当产业傍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