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优化

时间:2022-09-02 01:23:19

浅析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优化

【摘要】本文从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寿险结构问题,探索在理性竞争条件下的寿险产品结构调整问题,唯有回归到保险的保障本质功能,不断创新,并稳步推进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才是解决困境之道。

【关键词】寿险产品 寿险结构 结构调整

一、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分析

(一)我国寿险产品结构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国的寿险业务在国内有序开展,从国外引进的成熟保险产品陆续在我国推出,我国的寿险产品的功能从以前的单一传统保障型产品扩张到现在的投资和储蓄型产品并进。2009-2011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分析,我国寿险保费收入中,普通寿险仅占比仅约为10%,而分红险占比却很高。分红寿险一般有保底的收益率,符合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习惯和保险需求。投资连结型寿险产品与资本市场的运作有很大关系。投资连结型产品在2007年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情况下一度受到人们追捧,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退保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我国寿险产品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寿险发展历程来看,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产品刚亮相时,保费占比从2001年的29.48%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53.86%,2007年更是飙升到69.97%的水平。随着《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寿险公司便收缩了投连险和万能险业务,取而代之的是分红险。时至今日,在寿险产品保费收入中,分红险仍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达到88%的占比。寿险产品发展经历带来了我国寿险业的崛起,但同时也凸显出较大的问题。

1.寿险产品创新不足

在欧美发达国家,只要投保人有需求,保险公司就能开发出适合消费者的保险产品。而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各保险公司都不热衷于寿险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任何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寿险产品的创新更是如此。我国寿险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所能获取的数据和经验相对有限,但这不能成为寿险产品鲜有创新的借口。国外寿险产品开发的方法和思想是可以借鉴的,借鉴学习不是一直“伪创新”,模仿是允许的,但是模仿的长期结果应该是适合中国保险市场需求的原始创新。

2.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受到局限

寿险产品一般设置有预定利率,一般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进行设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预定利率越高,保险产品的价格会越低,这样消费者能够从保险产品中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1999年,保监会规定,我国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这一规定仍然沿用至今(尽管最近有松动的态势,但是成文的规定仍然未出台)。预定利率上限的规定对寿险产品的价格浮动区间做出了限制,然而,分红险不仅能给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保障,还能根据资金投资的收益获得当期的分红,这类产品挤占了传统寿险产品的生存空间,使得传统寿险销售“雪上加霜”。有节奏的放使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增加保险公司业务的规模,还能使消费者有更大的获利空间。政府管制越少,也往往越能增加产品创新的机会。

二、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优化建议

(一)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向有内涵增长方式转变

保险的本质功能是保障,这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不能替代的,过分注重保险的投资性,必将导致保障功能缺失,严重影响保险市场发展。在当前这个资本市场稳定性较弱的时期,要努力发挥好保险的保障功能,以期能抵抗资本金融市场的动荡。保险公司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针,将发展重点由以前的规模增长转变为既追求效益又追求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

(二)鼓励发展寿险产品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保险消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国寿险产品的开发要紧密结合我国居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围绕居民需求开发寿险产品。伴随老龄化现象的加深,保障型寿险产品必将是以后保险产品的主要需求。保障型寿险产品的积极发展,还可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足,减轻政府压力。国家需要对保险产品的开发进行鼓励和支持,比如资金赞助、行政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创新的保险产品的保护力度,可以特别立法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保险产品的专有性。

(三)稳步推进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

长期以来,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受到官方管制,这是我国寿险产品定价的发展瓶颈。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仅给保险公司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带来保险公司发展方式的突破、业务规模的增加,还可以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也能有更大的获利空间。更重要的是,放开传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才能有更好的产品创新,传统寿险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只要把住偿付能力监管这道关,市场也就不可能出现无序竞争。稳步推进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也是寿险产品回归保障本质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周华林,郭金龙. 中国寿险产品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2012(11).

[2]祖纪越. 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05).

作者简介:王银(1991-),男,汉族,四川巴中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上一篇:包头市高储蓄问题研究 下一篇:对我国女性保险的现状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