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文学作文

时间:2022-09-02 11:33:18

读课文学作文

平时与学生谈起作文,不少学生很苦恼:老师都说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可我读了不少书,写作文时还是干巴巴的几句,作文成绩也没有提高。面对学生的苦恼和困惑,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呢?我的做法是针对学生平时常见的问题,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授之以法,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下面结合课文《羚羊木雕》谈谈具体做法。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使学生产生共鸣;结构精巧,易于模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语言生动准确。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经过讨论,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开头简洁,吸引读者。课文是这样开头的:“‘那只羚羊哪去啦?’妈妈突然问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和“突然”一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给读者留下悬念。

2.叙事方式采用插叙。把展示父母与孩子尖锐矛盾的内容先呈现给读者,而事情的起因用插叙方式娓娓道来。这样的行文顺序使全文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情节曲折而又完整。

3.人物对话描写灵活多变。平时学生写人物对话,形式单一,而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形式多样。如第一部分“我”与父母的对话,有先写说话内容再交代说话人动作神态的:“‘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有先写人物动作神态,再写说话内容的:“他静静地点燃一只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送东西……’”;有在说话内容之间插入人物动作神态的:“‘现在你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还有直接写人物对话的。人物语言句式也很丰富:有陈述句,也有疑问句和祈使句;有肯定句,也有否定句。

4.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文中的景物描写看似不经意,实为衬托“我”的伤心、无奈。

5.结尾简洁,发人深思。课文结尾:“可是,这能怪我吗?”这既表现“我”的不满与无奈,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生活中如何对待孩子纯洁的心灵,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如何尊重孩子,这些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在前面讨论、归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开头、结尾和人物对话描写方法写一篇作文。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一节课后作文收上来,有不少仿写成功的佳作。

下面是几篇佳作的片段:

“瞧瞧你考的这点儿分儿!我们都替你脸红。你说,你天天咋学的?”妈妈阴沉着脸。――马楠《分数》开头

“最后一排都站起来,刚才谁在笑?不承认,罚你们站一天!”班主任气冲冲地朝着同学们喊。――李翔《自习课上的笑声》开头

“哎哟,你没长眼呀!瞧你把我的新衣服撞的,你说咋办吧?”一位衣着入时的女子冲着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儿嚷。――王梦丽《街头风波》开头

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马楠《分数》结尾

老师,您今天发那么大的火,值吗?――李翔《自习课上的笑声》结尾

“我们也知道不该把分数看得过重。”爸爸皱着眉,看着我的成绩单,“可是,你这么不争气,真是太令我失望了!”爸爸的话很短,但字字如铅块压在我的心头。

“我下次努力考好。”我小声地说。

“别光说好听的,以后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志不准看,班里的什么比赛、活动也少参加。”妈妈以长辈的身份命令我,“先把成绩搞上去再说!”――马楠《分数》人物对话。

除了上述优秀作文外,也有部分学生仿写不够成功,主要问题是:照抄原文,只把羚羊换成别的物品。优秀作文讲评后,二次作文有明显改变。

这种指导,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用好例子,让例子发挥作用,用阅读促进写作。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感悟,多进行写作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四十一中)

上一篇:路瓦栽――真正的大丈夫 下一篇:多读 多感 多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