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转变构筑文化人才高地

时间:2022-09-02 11:08:58

四个转变构筑文化人才高地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建设的高智力内涵决定了人才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引进、激励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推进“两个率先”和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江苏文化人才既当宣传员,围绕中心“鼓”与“呼”;又当建设者,站在中心“闯”和“干”,切实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到“十二五”期末,江苏将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要实现这一目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因此,江苏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针对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需要,制定《江苏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选拔、任用、激励机制,实现如下四个转变,加强高端人才、重点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的引进和培养,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人才培养由“重数”向“重质”转变

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江苏过去注重“大而全”地“铺摊子”,讲数量,比指标,没有注重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均衡发展。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江苏文化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依托丰富的高教、科技和产业资源,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在保证数量、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实现文化人才培养由“重量”向“重质”转变,发现一批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扎根江苏、影响全国的名家、大师和各领域领军文化人才,造就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文化人才。一是构建文化人才科学规划机制。制定《江苏省文化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江苏省高层次文化人才需求指南》,引导各级政府科学规划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工作,逐步建立门类齐全、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拔尖人才涌现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二是构建完善高端文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实施“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以遴选培养、资助扶持等方式,推出一批党政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新闻宣传、科技创新、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国际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等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高端人才,探索跨学科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学院“3+2”跨学科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学历教育。“十二五”期间,培养100名左右高端人才、1000名左右重点骨干人才、10000名左右专业技能人才。三是构建完善技能文化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建立高校、职业学校、人才培训基地等多层次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发挥文化产业创业基地等“文化人才孵化器”作用,鼓励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自己培养所需要专门人才。文化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文化人才引进由“刚性”向“柔性”转变

江苏虽是经济、文化大省,但与北京、广东和上海相比,客观地讲还是有相对劣势的,海外或一线城市的人才首选的还是上述城市。因此,江苏就要创新文化人才引进方式,树立“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观念,完善文化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推进文化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畅通文化人才流动渠道,不断突破身份、资历甚至地域限制,实现文化人才引进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建立党委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文化人才自主择业的文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从而让海外或一线城市的人才不离开原来工作地,而为江苏文化建设服务。一是构建完善文化人才市场服务机制。发挥市场配置文化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完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文化人才市场服务机制;加快推行文化人才人事制度,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中介组织作用;健全文化人才市场监管机制。二是构建完善文化人才信息机制。建立统一的文化人才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实现全省文化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构建完善紧缺文化人才引进促进机制。完善“企业为主、政府支持、人才满意”的引进政策,建立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园区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参照“省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规定,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我省文化单位工作的,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在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鼓励支持文化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江苏文化改革发展服务,享受省内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文化人才选用由“相马”向“赛马”转变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江苏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事实上形成了不少诸如“武生肚大不能跳、文生龄高不上台”、“奖励证书一大包、多年没有作品出”等情况。因此,江苏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改革文化人才选拔聘用方式,文化人才选用由“相马”向“赛马”转变,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用机制。一是构建完善文化人才招聘机制。立足江苏,构建完善文化重大项目负责人全国和国际招聘机制。在海内外广大的范围内选拔和引进人才。二是构建完善文化人才公推公选机制。对骨干文化企业主要领导实行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公推公选”,从而真正促进优秀管理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切实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产生。三是构建完善文化人才领导选拔机制。推行党委决定文化企业领导任用票决制,构建完善文化企业领导选拔机制。深化文化企业领导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把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文化企业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完善文化企业领导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文化企业人事制度。四是构建完善文化人才竞争聘用机制。坚持“人才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原则,构建完善文化企业人才竞争聘用机制。推进文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文化人才人事管理制度,实现文化企业由“固定用才”向“合同用才”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全面推行文化企业人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竞争聘用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竞争聘用。完善和强化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文化企业人才竞争聘任机制。

文化人才激励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江苏以前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主要的人才激励方法是加工资、评职称、给奖励等。但针对目前文化人才多元化的物质、精神需求,江苏要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分配、激励、保障制度,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充分体现文化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文化人才活力和维护文化人才合法权益的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产业,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才智、创造业绩提供舞台,从而让他们在人生拼搏的事业上产生“酒逢知己”之感,并勤业乐业、干劲十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对文化人才进行关心,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组织和单位的温暖和温情,进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建立“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薪酬能高能低”的竞争聘任和绩效考核机制。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逐步实行总经理招聘制、任期制。探索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对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文化人才倾斜。建立人才资本和科技成果有偿转移制度,积极推行技术成果入股、技术分红等制度,探索知识资本化的其它途径。评选颁发“紫金文化奖章”,对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制定《江苏省文化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文化企业为文化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逐步提高文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对在文化企业退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重点倾斜。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艺术学院)

上一篇:让统战优势成为文化的发展动能 下一篇:崇生态 尚绿色 塑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