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校园欺侮现象

时间:2022-09-02 10:32:13

浅谈中学生校园欺侮现象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受到暴力侵害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国家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公安部、教育部纷纷出台各种措施,以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但是,国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保障的只是针对那些意图闯入校园威胁学生及教师人身安全的,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并造成严重社会反响的恶性事件。而那些发生在校园内或上学、放学路上、没有直接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但严重阻碍学生人格健全和性格良性发展的欺侮事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殊不知,真正阻碍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正是这些不易被人们所重视和察觉的,但发生频率非常高的欺侮现象。

关键词:中学生;欺侮现象;防御体系

欺侮行为的实质是欺侮者与受欺侮者间力量的不均衡。2003年Barbara Coloroso《欺侮者、受欺侮者和旁观者》一书中为欺侮做了全面的解释,即“蓄意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中学校园欺侮现象的主动者,也就是欺辱者可以分为两类,即校园欺侮者和校外欺侮者。校园欺侮者本身就是在本学校上学的学生。校外欺侮者则是那些刚刚离开校园不久的社会无业青年。欺侮者的产生主要是由家庭、学校和同伴三个方面造成的。

一、家庭方面

1.家长特别是母亲对儿童基本情感态度和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负面的情感态度如缺乏温暖、对儿童的需要和要求不闻不问等,将大大增加儿童发展成为对他人具有攻击和敌意的可能性。

2.家长对儿童攻击的纵容和默许。有的家长对孩子行为与言语过于宽容和放纵,孩子对同学和亲友甚至成人表现出攻击行为时不予以明确的制止,则有可能增加学生的攻击和欺侮行为。

3.家长对孩子经常采用体罚的教育方式。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一些令其生气的时刻,对子女经常采用打骂、罚站等一些体罚措施,这种措施和教育方式,长期以来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极易引发子女攻击性行的发展和反抗情绪的高涨。

二、学校方面

学校因素作用在每个学生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

1.班主任的教育方式。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也是这个班级的实际管理者。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方式,直接决定着一些学生的发展方向。如果班主任采取了错误的教育管理方式,没有对这些入学时学业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关注和正确引导的话,就会让这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被孤立感,从而产生欺侮行为。

2.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最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不是靠学校赋予班主任的权力,而在于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可以说,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创造教育奇迹的基石。对于那些欺侮者,最初也是由于学业成绩跟不上,所以,对在学校上学缺少了目标,从而产生欺侮行为。如果班主任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的话,学生就会以班主任为榜样,从而借助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树立起自己的目标。

3.班主任之间的相互交流。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在班级里难于形成“气候”,或是班主任管理较为严格,那么这些学生就会把目光转向别的班级,去发现那些与自己属于同样情况的人,进而与这些人形成欺侮的“联盟”。如果班主任之间没有很好的交流沟通,往往会使这些人扩大自己的“欺侮”网络,彼此间形成更大的网络连接,增强了他们与被欺侮者力量对比的悬殊,进而增强发生欺侮行为的机率。

三、同伴方面

欺侮行为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经常受欺侮会导致学生情绪抑郁、焦虑、孤独、适应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导致自杀。而对于欺侮者,长期欺侮他人可能是日后暴力犯罪和行为失调的征兆。那些欺侮者虽不受同学喜欢,却是一部分同学认可的对象。他们通过欺侮他人显示出强大的控制力,从而赢得一部分同学的认同和好感。有时那些欺侮别人的同学会很受欢迎和尊重,被认为是很酷的学生。

面对着欺侮行为的种种危害,国外一般采取三级预防措施遏制校园暴力1.一级预防。包含的一系列规则是提升伦理价值能力的核心,如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价值观的教育,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集体合作教育等等,并通过安排好学校的课程计划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塑造他们的态度、行为、价值观。2.二级预防。依据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对纪律程序分析和指导,良好的班级纪律是由教师耐心教导和对偏差行为的矫治所组成,而不是基于权力主义的独裁的管理。3.三级预防。针对欺侮这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基于青少年在应对外界的弹性能力发展中的干预办法,着重保护性因素而非危险性因素,核心是依恋、成就、自主、利他,用爱心帮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国外的这种预防欺侮行为的管理模式完全可以借鉴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当中,尤其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中学也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但很多学校都将这些校园欺侮现象纳入到德育体系当中,没有纳入到心理健康体系当中。学校的德育体系纷繁复杂,涵盖着很多方面,校方往往会忽略这些欺侮现象防御的体系性和阶段性,每学期搞几次与这些方面相关的活动就认为可以达到教育这些欺侮者的目的,这也就让预防欺侮现象走入了误区。事实上,国外的这些防御体系都是与心理健康课密不可分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特点,或者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形成人格不同方面的时候学生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会造成学生人格方面的缺陷,从而给欺侮行为提供温床。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校方要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认真的开起来,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遇到问题是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欺侮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侮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2.(英)格莱尼斯·布洛克威尔著,王新超译,《应对攻击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柯恩(Conn,K.)著,万赟译,《校园欺侮与骚扰——给教育者的法律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责编 冯立伟】

上一篇:真心实意关爱学生 下一篇:巴赫的键盘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