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奶开始修复信心

时间:2022-09-02 08:47:41

从牛奶开始修复信心

近年来,“食品安全”一直位列百姓热门话题前三位。今年欧盟国家、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地区相继的奶粉限购令,更激起社会热议。显然,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的阴影,仍萦绕在消费者心头挥之不去。危机都有两重性,既能带来产业伤害,也能带来发展契机。

“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生存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兴衰的问题。”中国奶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这样判断,三鹿事件发生后,政府和相关企业痛定思痛,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牛奶生产各环节的监管。

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尚属监管空白的收奶站由农业部监管。农业部相继出台《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等多项规定。同时,对全国生鲜乳收购站逐个进行清理整顿,取缔流动收奶,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奶站6890家,淘汰率34%。各地引导鼓励奶站配备标准挤奶设备和检测仪器,目前全国机械化挤奶率近90%,比三鹿事件前提高40%。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检中心的信息表明,从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监测指标和覆盖范围逐年加大,监测指标从2009年6个增加到2013年13个,涉及生鲜乳安全、卫生和质量等方面;抽检样品从1.3万多批次增加到2万多批次,覆盖全国所有奶站和运输车。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告诉我们, “在奶牛养殖环节保证原料奶的质量和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另一个是挤奶和冷链储运条件。” 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22亿元,帮助3002个奶牛场和小区进行改扩建,直接补贴至养殖企业和奶农养殖合作社。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规模化牧场和小区数量不断增加,散户减少。此外,我国近几年来一直把挤奶、储存、运输设备作为重要的农机设备,给予财政补贴,目前全国规模化牧场的机械化挤奶率达到了100%。数据表明,四年来农业部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7.7万批次,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本刊前不久发表的“洋奶粉贴牌”报道也在提醒读者,一味盲目追求洋奶粉也有很大风险,也就是说消费者高价不一定能买到优质的洋奶粉产品。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各个地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是根据当地婴幼儿的营养状况配制,并不一定适合我国消费者。比如,2012年日本的森永奶粉被曝碘含量过低,仅适用于日本沿海地区的饮食结构,并不适用于我国婴幼儿食用。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由婴幼儿奶粉事件造成的国民消费信心流失,需要较长的恢复过程。如果我们把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放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就不难发现,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表面上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检测监督机制的缺失。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年初,奥巴马政府启动了70多年来对美国食品安全法规的首次“大修”。今年马肉风波爆发后,欧委会也在加快制订和通过了各种提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庞大繁复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这样说,为了消除食品安全祸患,大家都在不同起点上发力。

上一篇:三次技术革命成就巴西“大豆出口大国” 下一篇:农业部将遴选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