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发证了

时间:2022-09-02 07:56:27

2009年底,农业部首次批准了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华恢1号”和“Bt汕优63”在湖北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对转基因粮食作物开闸放行―这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民生问题―再度引发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争议。

吴孔明

转基因水稻长期安全应用有保证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

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是目前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种植这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可以基本上解决鳞翅目害虫的问题,使水稻农药使用量减少了30%~50%,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和管理。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申请单位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4~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复核检测。

为保证转基因水稻的长期安全应用,农业部要求,一旦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申请单位应当进行生态环境长期监测。

蒋高明

不应回避它可能带来的风险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转基因作物并不增产。转基因品种只是对虫害有所控制而已,其亩产量如果多种几代就越来越低。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耕地还比中国多11亿亩,为什么其粮食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反而不如中国呢?

不能回避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生物安全委员会大部分专家来自转基因领域,“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其公信力本身就值得怀疑。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些不确定前提下,我们带头将Bt基因转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

如果发现农药出了问题,可以不生产,不使用,但转基因生物出了问题,则根本无法控制,所转移的基因根本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之,制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恢复耕地质量乃是比推广转基因作物更为紧迫的任务。

孟飞鹏(Philippe Medeau)

我们对其安全性有足够关注

德国拜耳集团生物科学中国总经理

农业的科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在现代这个问题更加严峻。能源的短缺、粮食的短缺、土地的短缺;而人口在不断增加,人们需要更安全更美味的食物。在中国,这个矛盾非常突出。作物科学解决的课题是消耗更少的资源,来更大程度满足人类的需求。为此需要培育出更优良的种子,以及使用对环境危害更小的化学药剂。

目前拜耳的转基因作物还没有进入中国,但是拜耳的转基因油菜等作物在美国等地得到了顺利推广,希望将来也能在中国。

在拜耳用作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经费中,有30%是用来研究它的安全性的,其中包括了研究,食用它对人会不会有危害,以及它会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而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过程中也有严格的安全措施。任何转基因生物不能被随意带出实验室,研究人员进出实验室也会经过多次消毒,防止携带花粉等。从实验室中走出来后,大田试验阶段的转基因作物也会和外界有着隔离带,以防止对生态系统的污染,尽最大可能消除转基因作物的潜在危险。

上一篇:不毒不成活?等 下一篇:手镯电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