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图表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时间:2022-09-02 07:17:36

高考政治图表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高考政治主要考查学生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而“图表类”题型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可以不同程度地考查上述综合能力。所以特别要注意这一题型的突破。

一、试题特点

1.试题通常以热点问题为背景,围绕国家重大政策编制数据图表。

2.题型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材料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题、坐标(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四种)、注释(解释性注释和补充性注释)”三部分组成。一是设问,选择题通常只有一个设问;主观题通常由2~3个小问组成。

二、解题方法

1.三审

(1)审图表。图表一般是表格、坐标(曲线)图、饼状图和柱状图,由标题、时间、项目、数据和注释等构成。标题往往就是图表类材料的中心,对理解图表类材料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所以抓住标题非常关键。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2)审注释。注释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解释或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释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是图表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

(3)审设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是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审设问,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特殊年份的启示,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应联想到改革开放,1997年应联想到党的十五大。2002年应联想到党的十六大等。2007年应联想到党的十七大,2008年就联想到金融危机等。)根据设问,审读图表中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图表类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2.三比

(1)纵向比较。一般为不同项目之间比较,重点找“差距”。

(2)横向比较。一般为单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重点找“变化”,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3)图表与图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通过比较,抓住内在的联系,从而产生新的认识。综观近年高考政治图表题,依据其联系的性质,大体能把图表间的联系分为四种情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3.三联系

(1)数字与术语相联系。图表类题往往以数字表达某种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

(2)现象与本质相联系。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的基础上,揭示出本质。

(3)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政治高考不仅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典例解析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解析:材料一由文字材料和两个图表组成,首先,审文字材料对收入分配问题要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可知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其次,审图8和9:把居民收入和政府及企业的所得进行纵向对比,可知,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呈增加趋势;进而揭示本质得出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结论。

最后,针对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概括采取的具体举措。

参考答案:问题: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2011高考浙江卷41)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对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将保持一段时间的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材料二

材料三: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指出表4、图14中的经济信息。(6分)

解析:第一步审表4,从标题和纵向看表格对比东、中、西部可知,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

第二步审图14,横向对比可知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参考答案:(1)表4显示,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图14表明,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14分)

解析:首先审材料明确三位同学的观点,然后调动教材有观理论观点分析三位同学的观点。小张是从解决“用工荒”的主体,小王和小周是从解决“用工荒”的手段措施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

参考答案:(2)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招不到个人,生产要素与劳动力无法结合,不能创造财富,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张的观点有道理。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荒”,但企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何况,企业要招到工人,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从根本上讲,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小王的观点不全面。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有局限性,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

上一篇:独立学院大学生考试作弊状况调查研究 下一篇:大众传媒与广播孔子课堂的特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