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性在武术教学中的缺失和重塑

时间:2022-09-02 06:27:14

文化教育性在武术教学中的缺失和重塑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武术教学正不断变成竟技性武术,然而在对武术的传播和继承过程中缺乏了文化教育性,本文分析了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重塑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的具体措施,以便营造更好的武术教育环境。

关键词:武术教学 文化教育 缺失 重塑

一.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西方体育思想的侵袭。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武术教育最初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强国和强兵,但是随着外国兵器大量的传入,许多人开始不断放弃了对于武术的学习和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虽然在后来武术又被重新提倡,但是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武术只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项内容,并且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通过体育兵操方式进行训练,这影响到武术教学与军事化兵操有着紧密联系。也是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武术教育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运用统一的教学考试和标准的成绩评定教学效果,这导致武术教学呈现流水线形式,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以散打和套路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这让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体会到武术的真正内涵,甚至变成了不受学生们欢迎花拳绣腿式武术演习,再比如散打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西方拳击教学模式,也不能很好体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进而导致中华武术文化性缺失,在长时间的不断变化中,武术教育原本所包含的文化教育功能逐渐遭到弱化。

2.武术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中国武术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华武术不仅是体育项目,而且也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品德结晶。也就是说,中华武术教育一方面要具有体育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武术的核心价值,注重对人们的品德文化教育和对人的内外品质的培养。但是经过武术教育近百年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教学教学理念也有所变化,甚至变成了西方文化特征的教学理念,进而直接致使我国武术教育与练习演变为注重动作高度和力量、速度等的运动,而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和意境却直接被忽视,进而不能对学习者进行内外兼修武术学习,甚至导致武术精气神逐渐被西方文化娱乐和健身价值观念所代替,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武术教学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理念的不断变革中被异化,最终导致学生只是在武术套路和动作学习中只学到了武术的“形”,却没有体会到武术的“神”。

二.重塑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建议措施

1.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中国武术中拳种复杂多样,这是区别于西方武术的重要特点,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同时不同拳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故而其训练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以此为例,要合理选择武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不断创新武术教学的模式,从武术拳种的基本功到基本动作直到武术套路,要转变以往竞技武术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地域来选择不同拳种进行教学,才能更好促进武术教学承担起所具有的传承文化教育功能。

2.营造武术教育氛围。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武术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武术是兵学、哲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武术教学氛围的营造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重要基础,加强对武术精深的教育宣传,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武术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能够更好体会到武术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3.传承武术文化教学理念。武术教学理念要注意发扬传统文化教学的理念,要注意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武术礼仪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于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正确的武术文化教育理念是注重对学生个面性、和谐性、通识性和学术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自我的提高,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实现武术传承的文化价值观。

4.借鉴体悟的教学方法。武术讲究“天人合一”,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感悟自身感悟自然来体会到这种精神和思想,进而实现内外兼修的效果。但是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学生的内心大多浮躁求快,很多学生缺乏足够耐心来学习和感悟武术精神,故而就需要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采取体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武术内涵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在重塑体育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武术所积淀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武术教育过程中,武术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性需要重视,要结合当前武术教学现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对西方竞技精神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武术教育的文化教学性,进而传承中国武术文化。

上一篇: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