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积极认同感”引领高校学子心灵起航

时间:2022-09-02 03:18:10

科学发展“积极认同感”引领高校学子心灵起航

摘 要 本文以培养学生“积极认同感”为切入点,探讨发展“积极认同感”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Scientificly Develop "A Positive Sense of Identity" to

Lead the College Students' Mind Set Sail

ZHU Sisi[1], REN Ke[2]

([1]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2]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students "positive identity"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identity f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designed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ong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 fu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sense of identity

1 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期”,引导学生“心灵启航”

新生入校时期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新生要面对多重转变:知识体系转变、学习方式转变、生活环境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等,许多学生在这一过渡时期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应现象,表现为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对于学生在高校环境内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在关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危机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反被动为主动”,即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帮助他们培养健全人格,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有效降低危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新生入校时期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时期,也是决定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工作将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打下重要基础,我们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大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与时效性,引导学生心灵启航,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长效发挥。

2 多方位建立“积极认同”,促进高校学子健康成长

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学生提高自信心与学业兴趣、增加对生活的积极向往与热情,使他们的认知进一步发展,对外环境(学校、社会)与内环境(自身)不断产生积极的认同感,提升他们对自己发展的要求,增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强化他们对未来适应社会各类生活的成就动机,“积极认同感”呈递进式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也会逐步稳定,整个心理效应过程呈现良性循环。因此,在新生入校之时便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校园生活,以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态、进取的思维不断激发他们完成学业,全面促进自己融入学生、融入大学生活、融入校园环境的积极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3 紧密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多渠道发展三类认同

3.1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启航教育,积极建立专业与身份认同

个体适应新环境,开展新阶段生活时,第一步要完成的就是对现阶段新任务和新身份的认知转变,即建立新的自我定位。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学科专业的认知并不准确,对于所选专业需要发展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也不够强,在学生入校后进行专业启航教育,将有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和身份认同,减缓学生因学习困难产生的厌学情绪。如医学类高等院校,可依托医药类学科专业优势,形成一套新颖独特的新生专业启航教育模式。例如在新生入校后举行医学类学生宣誓仪式,通过庄严而隆重的医学生宣誓仪式引导学生建立对生命的责任感,启迪他们热爱生命,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与热情,深化他们的专业和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能够从心理激励的角度减缓学生的消极情绪,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3.2 融合传统文化精粹,激励学生“心理进取”,强化校园环境认同

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竞争使得人们生存压力增大,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打架冲突引发的犯罪事件正在警惕我们,帮助大学生建立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药类院校可定期举办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大学生传统文化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国学讲坛、中医药知识竞赛、书画大赛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思想,使其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中庸”,指的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宣扬一种适中的稳定的态度,希望人们能够保持适中的心理状态。通过展现以中医药特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启发,培养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的主动意识,同时建立良好的校园认同。

3.3 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认同自我

(1)组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引导学生科学认知自我。在每年新生入校之时对全体新生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有针对性地为新生介绍入校阶段心理适应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角色转换与重新定位,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为学生讲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科学认知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了解提高心理素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解除他们对“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等词汇产生的误解与偏见,减轻对心理咨询的思想包袱,不再讳疾忌医,积极认同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论坛,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为培养新生关注心理健康的主动意识,增加新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校可举办针对新生入校适应问题的系列知识讲座,邀请校内外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生可以在专家们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进行重新定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情绪调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力。我们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互动效应”,在每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同学们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问答疑和游戏互动的形式使同学们放松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之中。在每一次讲座之后,主动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结合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特点,不断对讲座内容给予补充、完善、更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交流与发展。

4 小结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积极认同感”是开展心理健康启航教育的关键,我们应关注学校发展,结合学校特色与教育实际,不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科学性、实效性,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收获前行。以“积极认同感”开启青年学子心灵之门,以“爱心、诚心、耐心”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自信、友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塑造阳光心灵,为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孟万金.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心理科学,2001(5).

[3] 孟万金.中国传统德育观与当代西方德育观的比较.教育研究,1992(8).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任庆秋.中医各家学说.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7] 严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49.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中国心理教育网.

上一篇:浅论“80后”辅导员应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 下一篇: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