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2-09-02 02:49:29

论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逐步渗透到各个体育领域中,并且获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体育事业和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性格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而且心境变化较为明显,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尤其是业训阶段的队员表现突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所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有针对性的创新与发展途径,以此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当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一般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员处在初、高中阶段,训练形式是业余训练,也就是说青少年运动员除了正常上课外,走出课堂直奔训练馆,学习时间要比普通学生少的多,而且有的运动员体育比赛任务较重,容易产生浮澡的思想。基于这样的特点,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引导容易被忽视或产生责任和分工不明现象,致使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相脱离,无法达到家长、教师和教练共同育人的目标,甚至有时形成三不管局面,力量非常薄弱。

(二)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青少年运动员特点决定了其思想和行为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当前情况下,有些思政工作人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用管理普通学生的方法来做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此,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结合体育专业的实际,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后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遵循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作为根本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做事虽然中规中矩,但学习的欲望并不强烈,创新也就无从谈起。青少年运动员是学生中较为开放和活泼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变化复杂,服从型的灌输方式不仅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学习欲望降低,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1】,因此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和鼓励。

二、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行为特点

作为青少年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文化理论知识的接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而其他学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也往往存在着一些偏见,这种偏见的存在促使了很多青少年运动员极力的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表现出强烈的自尊意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容易使青少年运动员在处理问题时产生不冷静、走极端等过激行为。第二,经常会看到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在操场或者是教室中发出一些较为怪异的声音,或者是做出较为奇怪的行为,这不是他们想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而是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渴望宣泄和从众,体育活动的竞技意识使得很多青少年运动员经常性的处于竞技激化状态,因此需要一种感情宣泄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压抑。

(二)人格特点

第一,青少年运动员大多对于社会和现实生活都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但是对于社会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为肤浅的状态。青少年运动员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较强,而且他们大多数性格开朗、思想活跃,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第二,青少年运动员往往只注重专业特长的训练,而忽略理论素质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也不注重自身的个人修养,心理上较为散漫。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从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才能够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一)提高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政治素养,严守师德规范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都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事实上,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依靠学生身边的每一位人,包括教师、班主任、教练员等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举足轻重。一方面,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与青少年运动员有着更大的接触范围和更多时间,他们与队员的交流机会大多是一对一的,因此更加容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授课或训练的过程中,每一次示范都可以成为一次情感交流的机会,通过教师或教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简洁的语言,使队员享受学习、乐于学习的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积极的情感回报,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就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发展体教结合的道路,创新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多年来,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各级体校,体校也就成为了冠军的摇篮,同时也是体育部门发展竞技体育的有力抓手,而今,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出自学校,成为体校运动队和学校的骄傲。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3号)》【2】也明确指出,建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模式。比如:在对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工作进行目标管理时,教师可通过其优势进行引导和鼓励,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则是督促学生完成目标,进而引导培养他们服从全局、遵守纪律及帮助他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会促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从而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信心,并且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加强“三方”联系,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在青少年运动员学习训练过程中,要架起家长、教师、教练三方的沟通桥梁,利用qq、飞信、微信及微博等新媒体,搭建三方沟通的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训练和学习,发现有情绪异常时及时沟通,尽量让队员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207

[2]体教共管.《中国青年报》.2015-02-03.

[3]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5:79.

上一篇: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与UML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下一篇:试论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