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鲁迅《呐喊》、《彷徨》的悲剧性

时间:2022-09-02 02:25:16

摘 要:《呐喊》、《彷徨》是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前后的社会现实。而分析作者的艺术观不难发现,《呐喊》、《彷徨》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本文以作品的悲剧性为切入点,对鲁迅的《呐喊》、《彷徨》加以解读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10-01

鲁迅的悲剧观最早见于他的两篇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当中,在论文中,鲁迅明确表露了他对悲剧创作精神的认同。正是这种悲剧创作观的主导,促成鲁迅在文学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的时期写就了《呐喊》、《彷徨》等一系列作品。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而《呐喊》、《彷徨》是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探索的成果,无论是在语言艺术还是思想意蕴方面,都值得后人做深入的探讨。下面笔者从悲剧性的角度对这两个小说作品集做解读。

一、悲剧题材

(一)中国历史上“人吃人”的悲剧

人吃人的悲剧在《狂人日记》中有最典型的体现。在《狂人日记》中,叙事者是一个虚构的形象,然而他所说所做的均合情合理,带给人以真实的感受,所以“狂人”所说的“吃人”被合理化,而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同时,小说通过描述一些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来构建“吃人”的画面,比如小孩的窃窃私语、赵贵翁的颜色,“青面獠牙”的围观者等①。在狂人的独特视角下,当时社会中礼教对人的毒害性被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悲剧的艺术也由此构建起来。

(二)贫苦农民“忠于奴役”的悲剧

鲁迅的作品打上了时代的深刻烙印,在当时,贫苦农民处于被地主、军阀奴役的状态。然而这些农民却并不自觉,而且对自己的处境没有反抗之心,甘心被奴役。鲁迅以自己目见的人物情境为写作题材,创作出农民忠于奴役的悲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故乡》,在鲁迅笔下,少年闰土朝气蓬勃,而中年闰土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精神麻木,身上充满磨难赋予的印记。在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下,以闰土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被展现出来。

(三)女性“臣服节烈观”的悲剧

涉及这一悲剧题材的作品有《祝福》、《明天》等。在这两个看似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名词背后,却是两个女性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每次萌生的希望都在“明天”破碎,最后终于绝望。而导致这两个悲剧的原因就是“臣服节烈观”对女性精神世界的腐蚀,在这种节烈观的影响下,女性逐渐变成了男权社会的奴隶②。

(四)知识分子“无根性”的悲剧

《呐喊》、《彷徨》中有孔乙己这种被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也有子君这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孔乙己至死不悟仍然致力于科考,有着读书人的自负自认为高人一等,却总是别人嘲弄的对象。迂腐的思想和空虚的灵魂是科举制对他最后的馈赠。《伤逝》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知识分子的迷茫和孤寂。子君和涓生自由恋爱,属于“觉醒的知识分子”,最终却被社会的沉闷和压抑所戕害。

二、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是指主体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全面而清醒的把握、考量之后,对自身的生存困境形成的观念性认识。《呐喊》、《彷徨》就集中体现了鲁迅的悲剧精神,而他的悲剧精神主要是通过描写苦难的国民形象来传达。

第一,描写麻木、堕落的国民。在《阿Q正传》中,阿Q靠着他的精神胜利法来捱过悲苦的遭际,而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他自欺的途径,根本无法帮助他改变苦难的现状。鲁迅以诙谐幽默的文笔,将阿Q麻木而堕落的灵魂刻画出来。看起来阿Q是一个个体,然而当时的中国多的是千千万万个“阿Q”,鲁迅写阿Q的悲剧就是写国民的悲剧。

第二,描写梦醒了无处可走的人物。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不乏一批先觉醒的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他看到了觉醒者们无路可走的境地。在《呐喊》、《彷徨》中,同样有一批受新思想的启蒙而觉醒的形象,比如夏瑜、子君、魏连殳等,这些人有着共同的孤独和悲剧命运:鞭挞社会现实的黑暗,最后却被黑暗吞噬。

第三,描写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在改革的道路上有一批不畏牺牲的觉醒者,他们是改造现实的主力,然而这些人最后都倒下了。鲁迅在作品中对这一类人的描写并不是止于悲剧,而是在悲剧之上注入一些希望,比如给《药》中的夏瑜坟上添了一朵花,《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这种悲剧上寄予希望的写作方式,虽然淡化了悲剧的浓重氛围,但却深化了悲剧的内涵。

三、结语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悲剧性是作品丰富意蕴中的冰山一角,本文以此为视角对作品展开解读之后,得以窥见鲁迅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清醒而敏锐的认识以及他对悲剧美学的把握,并得以探知他的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

参考文献:

[1]宋剑华.“呐喊”何须“彷徨”?――论鲁迅小说对于思想启蒙的困惑与质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

[2]邓俭.论《呐喊》《彷徨》中人物的“沉沦”[J].文学界(理论版),2013(04).

[3]陈力士.王国维、鲁迅悲剧观比较性解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上一篇:基于工程项目的Android设计研究 下一篇:JSP技术编程模式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