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培养引入心理行为训练探析

时间:2022-09-01 10:46:26

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培养引入心理行为训练探析

【摘要】

独立学院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产物,围绕其情商培养问题,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现状与特点,论述了引入心理行为训练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的四种心理行为训练方法,以期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水平,增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心理行为训练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教育目标的高度概括,更是当今社会的对大学生情商的高层次要求。但是,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普遍存在重“智商”轻“情商”的问题,造成智商有余而情商不足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而独立学院承担着近30%的大学生教育,因此,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现状,并引入心理行为训练技术进行情商持续培养,是现阶段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时代赋予独立学院学生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情商的内涵及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的现状

情商(Emotion Quotient,简称EQ),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彼得・塞拉斯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两位心理学家首次探求情商问题。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将情商理论推向高潮。戈尔曼认为,情商就是情感智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概念,实质上是一种能力,包括五个核心要素:即情绪控制;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交往。情商的提出,对智力决定一切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的成才,不仅要靠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1]依据戈尔曼情商理论,透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智商”轻“情商”的现实情况,调查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现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自主自立意识强,但自理自律能力较弱

依据对5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调查结果,95%的大学生具有成人感、自尊感、自我表现感,希望被他人理解,渴望友谊,自主意识较强,自立意识较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们希望在校园内被100%的同学认可。但由于在中学时代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关怀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度过的,加上高考的失利,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同学是完成父母的意愿而上大学,大部分的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进入独立学院校门后,显得很茫然,找不到新的努力方向和动力,对大量自由的时间无法合理支配,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无法适应,放任自由,缺乏自理自律的能力,理想和行动脱节,导致65%的独立学院大学生选择了网络游戏、恋爱等方式打发时间,造就目前校园非常流行也很难解决的问题。同时,35%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具有片面性,看问题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被批评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正确地了解和评价自己的情绪状态;做事不顾后果,遇事爱冲动,最终带来更多的麻烦和不良后果。

2、成功欲望强,但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差

独立学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对新鲜事物的热忱,成功欲望强烈,但缺少了学校的约束,摆脱了父母的管教,致使大部分学生心态浮躁,情绪不稳,难耐寂寞,对失败预测不够明确,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旦遭遇困难、挫折便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牢骚满腹,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漠视生命,缺乏那种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的能力。在对5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调查中, “假设给你十万元,干什么你能发财?赔光了怎么办?”的答案引人深思,32%的学生选择“炒楼”,38%的学生选择“炒股”,18%的学生选择“开店”,12%的学生选择“放贷”,而关于“赔光了怎么办?”的答案更是带有偏激性,只有30%的学生选择“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选择“自杀”者占有很大比例,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大都希望获得成功,但对失败缺乏理性的认识,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比较差。

3、人际关系理想化色彩浓,但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现阶段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的理想化色彩较浓,社会经验欠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58%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生活中很会做人,善于赢得他人的好感,对周围人所说的“有性格”、“有气质”、“有个性”、“有威信”、“善解人意”、“会做人”等评价很在意。[2]同时,也有一些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素质较差,做事犹豫不决,待人礼貌不周,生活没有激情,“不会做人、不会做事、不会生活”体现非常明显,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例如,人际关系较差、班级同学关系不和谐、寝室矛盾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都是低情商的体现。

4、道德观念较强,道德行为差,缺乏责任感

独立学院大学生100%秉承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语言文明等道德观,但实际生活中,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却为社会所不齿,32%的同学存在公共场合吸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随意毁坏公物,不健康、不文明行为。例如本校有名学生到校园里的提款机里取钱,恰巧里面有一张银行卡,于是就从中取了2000元钱,事后失主从监控录像中查出该同学时,他百般抵赖不予承认,后来在学校干预下,那位同学才把钱还给了失主。试想,这种道德素质,怎能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培养与心理行为训练契合的必要性

心理行为训练又叫拓展训练或称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战争结束后,心理行为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1995年传入中国,目前上海、广东等发达城市的户外拓展发展极快,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行为心理学,团体咨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心理行为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项目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3]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和思维要求的全新训练方式。心理行为训练以行为训练作为手段,创造相应的情境和规则,在培训中使学员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强化内心体验,从而对学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目的是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校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受训学员的基础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其训练过程循序渐进、训练效果水到渠成、训练目标明确的特点正被普遍接受。[4]正是心理行为训练本身的特点,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培养亟待引入心理行为训练,并实现两者的契合,其必要性体现在:

1、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品德

对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缺乏生活艰难的考验,意志相对薄弱,一旦经受挫折,意志往往消沉,甚至一蹶不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挖掘自身潜能,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不足。而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就能克服心理上的浮躁和恐惧,使他们意识到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优胜劣汰,不进取就无法生存,从而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注重体验情景的创立,假设情境要有真实性,情绪由体验者引起的真情实感,而且要保证情境设定的创新性,才能吸引体验者全身心的投入。如心理行为训练中的“搭建绳房”项目,这个项目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要在蒙住双眼、没有外物借助的情况下用几根绳子搭建出合适的绳房。这个平时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求大学生能克服惰性,付出努力,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5]特别是对于最后一名同学,因为已经没有同伴在下面帮助他,因此更加要求他能发挥出超常的潜能,磨炼自己的意志,迎难而上并最终战胜困难。

2、心理行为训练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认知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把学会与人相处作为大学生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熟悉或不熟悉的个人或群体的相处与往来,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同学之间关系、师生之间关系以及和家庭之间关系。人际交往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同学关系,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最基本的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第一,他们年龄相同,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第二,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因此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脾气秉性。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来说,一旦交往的期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采取消极的态度,也就会产生挫折感。心理行为训练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平台,每一个成员在这里都是真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成员彼此都无条件地接纳他人,关注他人的感情,不作任何评价,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使每个人都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培训师借助角色扮演、交流分享、行为改变等方法协助每个成员学会表达自我,改变认知,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通过成员在团体内部的反应增加他们对团体外的互动关系的审视,鼓励其尝试新的行为和想法,促进成员的自我觉察,通过心理行为训练,使参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3、心理行为训练有助于培养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偏多,个性十足,争强好胜心理较重,没有过集体生活,所以集体意识淡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开展系列团队活动项目,使每个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更加融洽地与别人合作,甘做人梯,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共同成就事业,使广大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了团队精神的洗礼。如训练中的 “穿越电网”项目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项目以信任他人、投入团队、信赖团队,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为前提,可以再分享中引入“木桶原理”,对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凝练团队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引入心理行为训练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的方法

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开展开设心理行为训练课程,但其方式、方法或是通过体育课,或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加上受软硬件条件限制,效果并不理想,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实际出发,为了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水平,应选取如下心理行为训练方法:

1、认知心理行为训练法

认知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态度的训练方法。释放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潜能的增长、心向紧密相连,特别是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支撑。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就业环境不同于其他群体,因此改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也由此决定了认知心理行为训练法的科学性。

2、极限心理行为训练法

极限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提升人的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方法。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具有有限和无限的相对性和统一性。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具有辩证的动态发展性。具体到每一个大学生,从现有水平看,它是有限的,但用发展的眼光和他具备的潜能看,它是无限的。所以,极限训练法对开发心理潜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独立学院大学生未来要面临复杂就业环境所决定的。

3、暗示心理行为训练法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普遍自尊心较强,所以自我暗示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自己学会对自己采取暗示的方式来调整心理和行为,以凝聚心理潜能,增强应激能力。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暗示不仅能调动意识层次的能量,还可以调动潜意识层次中的能量。所以自我暗示法在开发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潜能的行为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情境心理行为训练法

情境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创设能引起人的某种主观体验的环境和情况,借以提高行为能力的训练方法。情境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调动大学生的情绪,帮助同学们尽快进入角色,发挥自己特长,挖掘潜能,应该说,这是开发独立学院大学生潜能、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的有效途径。所以,情境训练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总之,情商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已经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塑造人格、培养未来所需人才的基地,而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也应该秉着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培养人才,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情商教育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创造美好未来。帮助他们走向学业的成功,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作,情商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之一。搭建心理行为训练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情商的培养,而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必须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现实出发,认真的情境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新开发项目,采用多种心理行为训练方法,才能切实有效的从根本上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情商水平。

【注释】

[1]李清. 情商培养与大学生生命教育[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

[2]彭奕,朱强. 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探究与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3]张泾.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调适[J]. 鸡西大学学报, 2003(02).

[4]陈阳. 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培养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5]叶忠华.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一例――大学新生适应能力训练小组辅导[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3(01).

【作者简介】

杨海亮,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

上一篇:中西方的数字文化观比较 下一篇:网络资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