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1 06:20:52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自学能力是人的众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不会通过自学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那么要不了几年,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未来的社会,自学已是每一个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途径了。自学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现在的高中生已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在高中阶段开展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自学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83-01

一、信息技术课开展自学的可行性

从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还是把计算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涉及太多艰深复杂的理论,学习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适合自学。比如数据库系统初步这一部分,教材对每一条命令的使用格式、功能以及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配的实例也写得很详尽,学生上机只要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去操作,去领会,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将这种认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内容如果直接由老师来讲,可能就显得枯燥、乏味,效果不好。可见,高中阶段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适当开展自学是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宜多采用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自学也正适应了这一新的要求。

二、产生自学的兴趣

有人说,既然是自学,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其实不然,为了搞好自学,老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有很多事情要做。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自学,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如何产生自学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们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作了一个比喻:如果把书籍比作饲料,那么知识就是营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是由老师先咀嚼饲料,然后把嚼烂的饲料甚至是分解出的营养直接吐到学生的口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主动性,而只是被动的接收,长期进行这种教学,学生离开了老师,就无法自己获取知识,因为他缺乏对书籍进行咀嚼和分解的能力。通过这种观点的阐述,积极引导学生告别老师的包办代替,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学生就对自学这种学习方式产生了兴趣。

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同学有直接兴趣,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兴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了解计算机技术,老师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比如将高年级同学设计好的优秀程序、软件和作品给同学们作展示,让学生玩适当的益智游戏,通过这些展示计算机斑斓多姿的一面,唤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自学计算机知识的冲动。此外还应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各种渠道向同学们介绍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国内的形势,了解我国的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这种介绍,使学生从被动的转化到自觉的关心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又为信息技术课教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根据笔者过年工作经验,在新课程中,所有学科的课程结构都采用了“模块”化的形式,包括信息技术学科。这样的结构设置有什么好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所谓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的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信息技术学科共有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从而在数量上以及内容上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提供了方便,形成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也就是说,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2)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方式相比,模块化结构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核心,模块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而设置。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老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主题的目标,在具体的每一节课没有必要求让每一个学生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加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等。而到最后,通过综合的练习、操作或测试去检查学生对整个模块的学习有没有达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间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能某个目标过于容易,在完成本节课目标后,他可以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拓展;而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讲,可能难于实现,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可能要用几节课或是课后来完成。所以,如果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实施教学,到了最后,学生在某个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某个主题统慑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将会是非常宽广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为老师的轻松施教提供了前提。所以说,模块化的结构设置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讲,都是非常好的新的信息技术教材,和以前的相比内容较多,难度加大了。现在的教材都是非零起点的,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很好的完成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学习,在初中应该有一定的基础。而这么多的内容,要求学生在36个课时内完成学习任务,我个人认为,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好多从下面上来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时候连计算机摸都没有摸过,更别说是应用。他们连计算机最基本的开关机都搞不清楚,要再让他进一步的学习,他觉得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有变通的办法,那就是对于教材的选择,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但是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模块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水平测试。因为,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如果说,最后的测试是由学校来命题、来组织,可能问题还不是很大。因为学校它能掌握本校学生的实际,然后会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测试。而如果是统一由省组织来进行会考,那么它的标准是什么?它要考察学生的哪些方面?由于各个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可能选择了不同的内容,那么,由省组织的会考的结果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

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认为,课前的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课之前我们就应该认真考虑整堂课的实施过程,要仔细的理顺整堂课的教学思路,要认真考虑各个环节的具体如何去实施。比如,哪个地方要详细讲,哪个地方要简练讲,哪个地方要演示,哪个地方要学生自学,哪个地方需要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分为几段来实施教学,这样的实施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这些细节,老师的备课想得越周全,在具体的授课中,老师的应付就会越加自如,为一节成功的课打好基础。在进行演示操作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事例,最好是与学生平时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生感兴趣事情,象这样的事例就是要靠老师平时的积累、平时的留心观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的教学学生才能喜欢。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在给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难度适宜的练习,练习的过程应该由浅入深,要有一个过度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才能有信心往下学。通过这样不断的学习、练习,形成一个个良性循环,我们的信息技术在学生的心目中才会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教学才会多姿多彩,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声有色。

上一篇:物理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方法 下一篇:情感模式教学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