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01 05:14:27

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水土保持对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好,能够使水土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水土保持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阐述了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并分析了如何通过水土保持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危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大量耗费资源从而造成环境迅速恶化的基础上的。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遵循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保证这一原则顺利实现的有效、唯一的方法。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对水利危害很大。

一、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 枯水季节水量大量减少,洪水季节水量大量增多。水土流失的后果很严重,最突出的就是在枯水季节,水量大量减少,容易出现水源枯竭、河道缺水断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土壤水量大量减少。一般来说,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是储存水分的空间,也是水分存在于土壤中最重要的地方。空隙在土壤总体积中所占的面积比例为30%一50%。若发生水土流失,将会造成土壤丧失,储水空间崩塌,致使土壤蓄水量大大降低,因此在枯水季节,会加重失水量;在雨水季节,地面水量增加,容易引起洪水。2)水土流失对梯田、湖泊、水库等的影响很大,容易引起淤积,使得蓄水容积减小,也容易发生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

2 加剧洪水侵蚀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严重遭到破坏,而植被原本缺乏的山区更是水土流失的常见地。当雨水大量来临时,地面坡度大,且植被不足,导致坡面对水的截留作用很小,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从而使得降雨速度大大超过水的土壤渗透速度,雨水在土壤表面大量、迅速堆积,很容易瞬间崩塌,形成山洪,山洪发生的时间一般较短,但破坏力很大,洪水夹杂着泥沙更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 形成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防洪效果。植被的严重缺乏,导致土壤表层在水力的冲击下,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水库,这大大减弱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库容减少导致水库防洪能力降低,使用寿命也相应减弱,淤塞严重时还可引起垮坝等情况;2)泥沙流入,河床抬高,容易引起洪水泄流不顺畅,水位相应上涨,才会经常看到10年、20年一遇的水位升高现象。

4 引发泥石流等灾害。植被破坏,造成雨水径流改变,土壤、地质结构易受外界影响,一遇暴雨,地质结构崩塌,从而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能够冲毁房屋、影响通讯及道路设施,更重要的是水利设施如农田、水库等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使河道断流,从而影响航运。

5 加重水污染。发生暴雨的次数增加,雨水中的含沙量增加,使得洪水浊度愈发严重。此外,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农药等,这些物质随着水体向周边扩散,经过其它土体、流入其它河流,扩大了污染面。因此,水土流失越严重,污染程度就会越大。此外,由于河道等容易发生淤积、雨水季节雨量增加、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加重了水污染速度。

二、水土保持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源头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做好源头治理,只要源头工作做好,后续的工作将会大大降低人力、物力的使用,并提高水土保持效力。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点、线、面都应考虑到,统筹规划,以防为主、治为辅。由于我国各地的土壤、地质结构等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一般来说,以大流域治理为主,小流域为一个单元,突出重点,做好以下几点措施:1)改善传统耕作方法,大力推广水土保持耕作,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2)加大植被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增加蓄水能力,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给;3)建立水利工程,提高洪水防治能力,增加地表水的利用率;4)合理利用化学试剂,改善土壤结构,减少蒸发,提高土壤质量。做好以上措施,能够充分利用雨水及地下水资源,从而缓解雨水急剧减少、积聚增加的现象。

2 提高监督力度,减少河道淤积。河道淤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在施工建设中,应以生产建设项目为单位,采取边施工边预防的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修建铁路、公路应充分利用荒地,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及植被的破坏,减少废弃土石;隧道开挖工程的废弃土石量较大,应将其集中到有河流的地方,做好植被保护工作。总而言之,这些防治措施的实施必须由监督机构加以监督,避免所罗列的预防措施成为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

3 利用先进技术,防治水体污染。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尤其是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更应讲究过程。1)做好各项规定的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出发,控制水土流失情况,减少土壤含有的农药、化学物质等残留物对水体的污染;2)种植水土保持林,减少有害气体的污染。市区可适当增加如松、杨等水土保持林的种植面积,这些树种可以分泌杀菌素从而减少空气中的有害菌体,增加空气质量。在工矿区,有毒气体较多,因此可在该地区大量种植垂柳、侧柏等一些能够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3)增加树林的种植面积,净化水体。在河道旁开渠,种植柳树林,污染的河水通过柳树林的净化,会使大部分污染物留在树林网中。有数据显示,欧美国家采用该方法使得污水处理效力达到了90%,因此可大力推广。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之路,而水利作为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应强调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王琦,马国花.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西部科技. 2009 (04)

[2] 王旭升,,郭晓霜. 浅谈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9 (02)

[3] 刘圣增,魏丽娟. 水土保持对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7)

上一篇:浅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下一篇:浅析关于地铁给排水系统中减少工程投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