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1 04:19:39

社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在于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本文从社会需求导向出发,在分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提出了社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引导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

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的产品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企业用人信息表达不畅的矛盾与冲突。其主要表现是: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距离越来越大;社会用人需求对学生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磨合时间要求越来越短。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在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必须。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在这个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严重制约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同。具体表现在:

1、教育教学模式缺乏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思路要么来源于传统的中专教育,要么来源于重点高等本科教育。在探索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很多学校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

2、学校课程授课体系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学成果积淀。由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转变过程需要紧随经济社会的变化,很多高等院校短时期的转型很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么沿袭以前中专的办学思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要么沿袭传统大学本科的办学思路,变成研究型本科教育。尽管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但从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仍然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3、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从现有的高等院校的教师构成上看,主力教师基本上是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这部分人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但是,在大学生强大的就业需求下,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需要充实、巩固和提高。尤其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缺乏实际操作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4、社会需要和办学水平之间的差距。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上看,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大量合格的初级劳动者。但是从各个高等院校的招生宣传情况看,大多培养的是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巨大的供需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大量高等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学校培养和学生家长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与反差

学校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招生生源质量。在社会仍然需要熟练劳动者的需求状态下,学校培养目标必然倾向于满足家长需要而非满足社会需要。

1、社会认识之间的差距。由于社会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一直被社会上的习惯观念所误导。在衡量人才的标准上,人们普遍倾向于那些重点大学毕业生。因此,在大多数家长的思想意识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非最佳选择。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偏低就是这种思想观念的突出表现。

2、学生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反差。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媒体的不正当引导,相当一部分的家长都把学生考取本科院校作为上大学的首要选择。过高的期望值导致社会舆论对高等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难以认同。

3、学生实际需要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作为高等院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大多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犹豫期。左右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校的引导和培养。在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就业范围、职业取向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相当一部分的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是面向社会需要而是面向家长需要。家长需求却受社会职业声望和社会职业价值评价的严重影响。

三、社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取向

大学生就业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劳动力素质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大学生首先需要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是训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不是培养学生作为初级劳动者的简单操作能力而是训练学生在熟练掌握简单技术知识前提下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需要的满足程度。解决这种矛盾,需要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树立一切为了就业的办学思路。虽然很多人都在提就业,但是真正在就业问题上满足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高等院校并不多。一方面,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相对多的企业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院校实际上还是八十年代的行业特征明显的院校。

2、转变学生就业思路和家长价值取向。转变学生就业思路大多由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落实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尽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名义上的重要和实际执行过程的偏差;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实践的脱节和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但是,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的严重关注。结合实际的就业指导教育正在逐步满足学生的需求。

3、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加大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测评力度。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测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认知程度。由于缺乏高中时期的就业指导环节,我国学生到了大学甚至工作相当一段时间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的职业兴趣所在。因此,大学中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测评,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认知程度。根据这个测评结果,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寻找自己个性特征和未来职业兴趣的最佳结合点。

4、尽快实行分类招生,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专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在这个问题上,相当一批大学已经开始分类招生和按学科方向培养学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这个问题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用国外的培养模式,比如法国,大学的基础教育阶段单独成为一个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实行按理、工、农、医、管理、经济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招生。这个阶段,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高等教育阶段,尽早实行一年级不分专业,按社会需求设置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与劳动部门沟通的就业市场需求机制。在目前的高等高专教育中,事实上存在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教育部门缺乏较为准确的市场各类人才需求信息;企业作为社会运作的个体,缺乏准确的人才需求反馈渠道。这种现在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大量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类人才严重匮乏,同时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因此,急需构建一个满足社会整体供求状况的信息沟通平台。目前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协调,以改变企业、学校各自为政的信息独享局面。专业教育的实质是教给学生未来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反映在学生学习的不同课程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告诉学生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本课程对未来研究和就业的关系。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将就业方向作为教学的基本思想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这种要求,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的密切结合。

四、结论

社会不正当的舆论导向是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在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学生就业目标不明和学生家长对高等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学校在学生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的通力合作是解决学校了解就业市场信息不足和企业需求信息表达不畅的基本思路。

上一篇: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技术分析 下一篇:中学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克服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