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川陕移民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2-09-01 03:07:28

明清时期川陕移民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现今很多地方的居民并非原住民,历史上不同程度地都经历过移民的过程,如“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不仅对四川也对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总结和借鉴。为方便和简洁起见,四川及陕南地区的移民我们在文中简称“川陕移民”。

一、明清时期川陕移民的简要情况

明代是川陕移民的重要历史阶段。元末明初的战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川陕地区的人口骤减,有资料显示,当时整个兴元路(今汉中、安康)仅剩下19378人。(《元史》卷60《地理志三》,《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可见,人丁减少、劳动力资源的不足明显地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面对战乱造成劳力的短缺,朱元璋通过移民垦荒和屯田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明代的移民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许多南方移民逼迫进入秦巴山区,同时也有大量流民流入。移民到来后,除进行传统的农业生a外,还从事制茶、烧炭、造纸、挖煤等手工业和工业生产,而这些生产活动都与川陕森林资源的开发有关。

明代初期,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还在今川陕地区实行了军屯制,并在汉中府设汉中卫,下设千户所。这实际上是另一种方式的移民。到了清代初期,连绵的战争不仅导致了川陕地区人口的剧减和土地的荒芜,同时也使得清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因此,在战乱刚刚结束后,清政府即对川陕等省实行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农民承租耕地,垦荒播种,并放宽田赋课征年限,以吸引外地移民。顺治六年(1649),清政府正式颁发《垦荒令》,鼓励移民垦荒种地发展经济,以解财政困难的燃眉之急。康乾年间,都对早期制定的垦荒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地方政府积极予以配合,以尽可能优惠的条件安置流民复垦。大量史料表明,在这次移民浪潮中,十多个省份的众多居民从江西、福建、广西等迁入川陕地区,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因此才有了“湖广填四川”之说。

从全国范围来看,清朝初年南方移民之所以选择川陕地区作为安居地,除了战乱和南方大面积出现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外,与川陕地区相对优越的农业自然环境以及交通条件有着很大关系,加之宽松的土地政策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就使得川陕地区成为当时移民的首选之地。

二、明清移民对川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清朝前期和中期,最初是由清政府主导的,后发展成为民间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这次移民的结果来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经济性移民。这次移民不仅对川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1.经济影响。①促进了川陕地区农业的开发。移民不仅为川陕人烟稀少的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为经济开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先进地区的农作技术。 ②逐步形成了川陕地区立体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移民进入川陕地区后,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认识到了平原――丘陵――高山不同海拔栽培不同农作物的规律,从而形成了川陕地区立体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平原谷地主要栽培水稻;在丘陵地带主要栽培玉米、大麦、小麦、高粱及豆类等旱地农作物;在高寒地区则主要栽培燕麦、荞麦、马铃薯等耐寒作物。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农业种植结构。③促进了川陕地区经济作物和经济林的开发。清代川陕地区对经济作物和经济林的种植、开发和利用,与外来移民带入当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息息相关。④促进了川陕地区手工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迁入到川陕地区的大规模移民,除了种植杂粮以维持生计外,还兼营多种手工业,随着农业和林业的发展,与之相联系的加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在此期间各地开设了许多工厂,有铁厂、木厂、纸厂、炭厂、药厂等。⑤促进了川陕地区水利灌溉业的发展。川陕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但在春夏农作物生长的旺季,却旱灾频发。为了消除旱灾的威胁,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根据川陕山地的特点,沿着溪流河水筑堰蓄水,然后顺着渠道引水来灌溉田地。这种通过修筑渠堰蓄水灌溉的方法,与南方移民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2.社会影响。①促进了人口的合理分布。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瘟疫使得川陕地区人口锐减,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明末清初这次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使得人口生存的空间得以合理分布,使长期沦陷于战乱与苦难中的富庶的川陕地区因为人口的增加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复兴。②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汉唐以来,我国的移民基本的走向是由北方迁移到南方,且与北方匈奴的侵入有关。而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的这次移民,改变了以往移民的方向,此次移民则是由南向北,成为一个大的趋向。还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移民都是带有强制性或被动性的移民,而此次移民在某种程度上则是政府支持鼓励下的移民,也包括部分自发性移民。 ③促进了川陕地区社会的开放。移民的来源虽然主要来自于湖广行省,但其他省份也有数量不等的移民迁入。大量外来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得以借鉴、融合,客观上促成了秦巴山区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

三、明清川陕地区移民的主要经验

1.政府主导的移民对人口的合理分布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就目的来讲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效果是促进了全国人口的合理分布,不仅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除了政府发动大规模的移民之外,这一时期大量自发迁移的流民对川陕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也作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人口的合理分布对于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政府宽松的土地政策实现了移民的安居乐业。面对战争对农业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了早日恢复生产,增加赋税收入,顺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垦荒令》,强调流民不论原籍别籍,只要到达川陕地区,均可编入保甲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三年之后按亩征粮,不得“预征私派”,并以劝垦的多寡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一个条件(《清朝文献统考・田赋一》)。 “垦荒令”及后来的土地政策,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小块土地所有权,清政府也在法律上予以承认,这对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种大背景下,陕西地方也积极采取措施,招民垦荒,恢复生产。

3.优惠的税收保证了移民的休养生息。土地荒芜,税源不足,造成清政府财政越来越大的亏空。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直至康熙初年,仍没有好转。为了发展生产,扩大税源,清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开荒以增加田赋。同时还一再放宽起课年限,康熙十年规定四年起课,十一年又宽至六年起课,十二年规定“通计十年方行起课”(《清朝文献统考・田赋二》)。不准原主“认业”和放宽“起课”年限等措施,不仅对扩大垦荒面积也对扩大税源起了积极作用。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耕地面积,已经达到740余万顷,比顺治十八年增加了34.8%。土地的增加也意味着财源的增加。

四、明清r期川陕移民的教训及启示

1.主要教训。①川陕地区宝贵的森林资源受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除了森林之外,不少地方大面积的植被也遭到毁灭性破坏。②人与动物的尖锐冲突导致许多动植物品种的减少。明清时期,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到处开山种地,开矿办厂,影响到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当时在川北陕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华南虎的消失只是众多消失或灭绝的动植物中有代表性的物种之一,消失或灭绝的远不止此。③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植物被毁坏、次生林后续不足,以及玉米在坡地的大面积种植,加之当时人们还缺乏植树造林的意识,对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分作用的认识也非常有限,这样,就加剧了川陕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耕地贫瘠化,造成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

2.几点启示。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明清时期川陕移民开发的历史,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推进移民开发和实施生态移民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①合理的人口是实现经济开发的重要条件。就明清川陕移民而言,开始是因为战乱、灾荒、瘟疫等造成人烟稀少,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移民;继而是人口增长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这时候人口就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促退的作用。同时,人口的合理分布,对于一个国家或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也为明清时期川陕移民所证实,比如说,当时川陕地区很多山区人口分布过多,为以后的贫困埋下了隐患。②政府的主导作用对于移民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川陕地区移民包括整个“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总体上看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移民,这一点已经被后来出现的“康乾盛世”所证实。此次移民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清朝政府的重视,为了保证移民的安居乐业,清朝多位皇帝亲自过问移民和垦荒问题,并不断调整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保证了移民垦荒目标的实现。诚然,这是在封建集权国度发生的事情,但它同样能够说明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强有力支持,移民活动是很难成功的。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说制度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③移民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迁入地的生态保护。移民对生态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当地生态系统得以优化。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不适当的开发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讲,移民对生态的破坏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明清时期川陕移民在促进川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一点,也被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所认识,但是如何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应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这是当时被人们所忽视的。今天我们在移民开发中,尽管条件与当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同样应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3BJY034)、陕西省社科联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陕南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绩效评价研究”(2016C016)、汉中市科技局项目“陕南移民搬迁背景下汉中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经法学院)

上一篇:职业伦理现“灰色地带” 下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