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雕龙》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时间:2022-09-01 02:44:41

论《文心雕龙》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摘要:《文心雕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地位,鲁迅先生曾称赞道:“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他将刘勰看作是东方的亚里士多德,正说明刘勰《文心雕龙》的无论是在古代文论还是古代美学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神思”、“知音”美学范畴的分析,旨在论述《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神思;知音

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a,由德国的鲍姆嘉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后由康德逐渐完善,赋予美学较为规范的含义,他认为美(审美)是无概念的,同时不等同于欲求,是无功利的,具有无概念的愉悦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伴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清末明初,以王国维为代表首次将美学一词引进中国。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而更关注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当代美学研究范围扩大,分支增多,但有些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某种萌芽。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范畴,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魏晋时期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而刘勰的《文心雕龙》无疑是重中之重。

《文心雕龙》产生于公元6世纪,是我国南北朝齐梁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相对于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停滞状态,中国社会处于思想相对开放的时期。融合了儒、玄、道、佛、阴阳家的思想,使得《文心雕龙》整部著作在美学领域更具创新意识,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思想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康德审美概念中的无功利性和审美的普遍愉悦性的体现。如刘勰的思想与道家关系密切。《情采》篇中:“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论说》篇中:“……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他主张自由抒发的情感,任意开拓的想象和恣肆的文辞,这样的想象和文笔是无目的、无功利的,体现了康德审美无利害的美学原则。又如玄学、佛学思想,本身就具有空灵、顿悟的审美意味。如《时序》篇:“自中朝贵玄,江左盛称,因谈余气,流程文体。是以极世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明诗》篇:“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佛学思想与刘勰的经历有关,居定林寺,在他的人生后期又遁入空门。虽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心雕龙》的根本思想中,但对其创作也有着无法避免的外在关联。

在中国古代美学领域中,《文心雕龙》涉及了审美意象、审美方法等,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如神思、知音等。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目,主要论述了艺术构思活动。在这里,他进行了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并提出了“神思”的美学范畴。“神思”即作家创作文章的艺术想象活动。首先,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可以超越直接经验的限制,陆机在《文赋》中曾提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继承了陆机的观点,认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它能够超越古今现实的界限而并不是只能依赖于作家的直接经验。其次,刘勰认为作家在进行艺术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力量的努力和支持,并强调“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即在创作过程中应做到内心通畅、精神净化,达到宁静专一的境界。要注意养“气”,即“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使人的精神状态饱满。再次,艺术想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提出了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作家的想象活动与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二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意象活动是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作家的想象和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了情感的变化。在艺术想象中,内部情感不断变化,外部的事物形象也不断丰满。情感和事物形象统一存在于艺术想象中,审美意象也因此产生。刘勰在陆机《文赋》的基础上丰富了艺术想象的审美内涵,《神思》篇代表了中国古代美学开始对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艺术思维进行探析和研究,从而为美学研究和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在《知音》一篇中,涉及到了审美鉴赏的问题。刘勰认为审美鉴赏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开篇他就提出了知音难遇的观点。文学如音乐一样也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想要对文学作品有正确的鉴赏其实是很困难的,文学作品能遇到真正精通的鉴赏者也不容易。刘勰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对知音难遇的问题做了解释。一方面,从欣赏者外在层次来看,往往是由于各种偏见使得人们蒙蔽了自己真实的审美感受,这种偏见如“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刘勰认为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识不够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就文学作品内在层次来看,知音难遇一是因为文学作品自身审美价值的不同所导致。“夫麟凤与稚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另外,有些作品的审美价值并非是一眼就能看出的,要想鉴赏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二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尽相同,这就使得不同人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不同。“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如果人人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鉴赏作品,那么就难免会出现片面性和差异性。尽管知音难遇,但刘勰认为作家的情意还是能够通过文辞表现出来的。因此,对文学作品大致正确的鉴赏也是可以实现的。“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作家在文章写作中的心境、情意是能够被读者感受和把握的,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读者的审美水平,即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如果鉴赏能力和水平足够,那么就会得到审美体验。《表明了当时的文人已经开始关注文学的鉴赏和文学的审美特性。这也是《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刘勰将儒、玄、道、阴阳、佛家思想融入《文心雕龙》中,使《文心雕龙》的思想多元化。其中对文学审美意象的关注,对文学艺术想象的分析,以及对文学审美鉴赏领域的开拓是其标志性的美学价值,“神思”、“知音”等美学范畴的提出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而且对后世美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直至今日,《文心雕龙》的美学意义仍然具有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 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2

[2][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 译著.文心雕龙释注[M].山东:齐鲁出版社,1980.

[3](南北朝)刘勰,著.文心雕龙[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析网球运动损伤原因及防治策略 下一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时代下的じ咧械乩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