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陵十三钗》的人性光辉

时间:2022-09-04 12:13:04

摘要:电影《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教会女学生、小伙计、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以及美国人约翰,先后进入暂时未被占领的天主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影片以沉重的基调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人性赞歌,展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人性光辉。本文将从矛盾对比、角色变换、情感升华等多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人性光辉;矛盾对比;角色变换;情感升华

一、贯穿始终的强烈矛盾对比

故事发生在民族大矛盾激化的1937年抗日战争中,当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咄咄逼人,中国军民装备落后节节败退。本可以侥幸撤离的一小队中国军人,在发现女学生们被日军疯狂追逐时毅然挺身而出。女学生们逃脱了,中国军人却几近全部阵亡。仅存的李教官更是在日军进行暴行时与其进行了最后的殊死搏斗。在逃生与救人的矛盾中,明知九死一生,但他们仍决然选择救人。面对日军的残暴侵略,他们挺起胸膛,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男儿的血性,人性光辉可见一斑。

影片伊始便是血腥残暴的战争场面。灰暗的天空下,尸横遍野,断垣残壁,到处是枪炮声与嘶叫声。然而文彻斯特教堂却仿佛是人间的最后一片乐土,巨大醒目的红十字旗帜,似乎通往天国的马赛克天窗、宁静祥和的教堂……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教堂不仅仅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单纯意义上的中立区,更是一片象征纯洁、象征上帝之爱、象征希望与救赎的净土。[1]然而教堂仍是遭受了日本铁蹄的践踏,教堂代表的和平与现实血腥的战争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凸显出日军的丧心病狂,人性的丧失。

影片以民族大矛盾开始,以两伙女性意识冲突的小矛盾而直入叙事高潮。纯洁的教会女学生,的秦淮风尘女,两种不可交汇的极端,却在种种机缘巧合下相遇了。教堂内女学生与一场带着先入为主的关乎道德的意识冲突,在上厕所问题引来的争吵处达到最顶峰,并在一颗致命子弹引来的日军侵入,才开始得到解决。女学生为保护地窖中的,竟放弃躲藏机会。而们亦是为了保护女学生挺身而出,明知可能一去不回甚至失去生命,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前往,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人性。

二、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角色变换

影片中人物角色各异,都有着各自的缺陷,在金陵城破、日军横行的大环境下为求生存,都聚集到了教堂。作为殓葬师的美国人约翰贪财好色,典型的“二流子”,他只想在这乱世谋财、保全自己。他不理会乔治要他救助女学生的请求,甚至拒绝了秦淮头牌玉墨的,只为谋求生存。教会女学生浅薄、无知、懦弱,她们用世俗的眼光鄙夷、排挤,自身内部亦存在矛盾摩擦。而以玉墨为首的们,她们嫉妒女学生的纯洁天真,只是想方设法为自身谋出路。神父养子陈乔治也只是想着完成神父的临终嘱托,照顾好女学生,而对于秦淮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的。

他们都是小人物,不是大英雄。然而在战争时期凶险万状的环境下,竟被激发起了内心深处的人性之善,发生了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角色变换。日军进攻教堂试图奸学生,血腥的现实唤醒了约翰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不再躲藏而是勇敢地冲出来保护女学生。他高高地举起红十字旗帜阻止,在他走出来的那一刻他已不再是原先那个流浪汉了。殡葬师真正成为神父,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赎。而原先那些懦弱的女学生在生死的瞬间摒弃了隔阂与偏见,为了们的安全而放弃躲藏的机会,那一刻她们的形象是如此的高大。影片的最后12名秦淮河畔风尘女与瘦弱的教堂小伙计代替女学生慷慨激昂地赴往日军庆功会,走上了舍生取义的道路。那一刻她们不再是和小男孩,而是民族的英雄,人性的光辉他们的身上闪耀。

三、催人泪下的情感升华

《金陵十三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戏,人物的情感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升华。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人道主义……一切的一切交织成一幅幅潸然泪下的画面。

影片中李教官站在女学生祈祷的门外默默落泪,只留下一只破旧的皮鞋,代表着他对她们深深的祝福。原本可以换上便衣逃命的他选择留在附近的纸店保护女学生的安全,直至牺牲。最初身为军人的责任心、职业精神早已深化为爱国热忱,升华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豆蔻看到清秀的浦生满心欢喜,抱着浦生的头,对他说那些天真的幻想,甚至为了给他弹唱一首完整的曲子而冒险去取琴弦。即使被抓被污,也要反抗,也要斗争。她带着对爱的追求踏上了死亡之路,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衣衫不整的放荡,而是一个渴望爱与和平,渴望被救赎的女子。影片中书娟的父亲孟先生是个汉奸,或许对于汉奸我们总是有着无边的怨恨。然而影片中的孟先生却展示了一个父亲在战争时代的无奈抉择。他本可以平安离开南京,却因为女儿要大家一起走的执着而无奈留下。他只是个自私的父亲,希望能够与自己的女儿在这乱世苟且偷生。但他最终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提供修理工具,帮助女学生逃亡。父爱是伟大的,为此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甚至连尸体都无人安葬。这时候,谁能说他是个坏人?

影片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那些钓鱼巷的秦淮风尘女。五彩斑斓的马赛克天窗外,带着花街柳巷的,玉墨等人来到了教堂,搔首弄姿,轻佻猖狂,与陷落南京城的惨况形成强烈反差。她们无疑是自私的放荡的,她们强行进入教堂破坏了教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污染了学生们的心灵与宗教的神圣。然而,就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们决定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会。当她们洗尽铅尘,在约翰的巧手下化身为纯真的女学生,她们内心的灰尘亦被洗涤,发出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黄婧媛.生之卑贱,死之伟大――试谈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折射出的抑己利他价值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3,(1):291-292.

[2]魏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艺术价值分析[J].电影文学,2012,(16):71-72.

[3]钟卫.《金陵十三钗》:矛盾绽放的人性悲歌[J].电影文学,2012,(11):80-81.

上一篇: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变式与创新 下一篇:电视食品广告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