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及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时间:2022-09-01 12:30:54

玉米粗缩病及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一、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绝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短缺,危害相当严重。因此。对玉米粗缩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控制十分必要。

1、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1/2,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

2、防治方法:

一是药剂拌种治虫防病。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播种时。采用种子量2%的种衣剂拌种,可有效地防止灰飞虱的危害,同时有利于培养壮苗,提高玉米抗病力。播种后选用芽前土壤处理剂如40%乙莠水胶悬剂、50%杜阿合剂等,用量8250~8625mL/hm2,对水450kg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二是喷药杀虫防病。防治重点为马铃薯、洋葱、西瓜套种玉米的田块。在玉米二至三叶期。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0~300g/hm2加40%毒死蜱乳油900~1200mL/hm2,或20%仲丁威水乳剂2250~2700mL/hm2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50~900g/hm2,或10%蚜虱净150g/hm2加20%病毒AⅡ号1.2~1.5kg/hm2,或6%病毒克600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可防治玉米病毒病和灰飞虱。预防粗缩病。同时拔除田间病株。以减少毒源。在玉米三至五叶期,用上述药剂每隔5d喷1次,连喷2~3次,同时用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对于个别苗前应用除草剂效果差的地块,可在玉米行间定行喷灭生性除草剂20%克芜踪8250mL/kg,对水450kg,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克芜踪对杂草具有速杀性,喷药后52h杂草全部枯死,可减少灰飞虱的活动空间,田边地头可喷45%农达水剂,但在玉米行间尽量不用,以免对玉米造成药害。

二、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玉米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第1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内包一团黑粉。雌蕊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调查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严重发生,田间平均发病株率达15%,减产达30%以上。

1、发病症状

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浸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现症状,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成株期病穗分两种类型: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果穗受害,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整个果穗畸形。

2、防治方法:

(1)适期播种,促早出苗、出壮苗

黑龙江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点,早播虽然有其优点,但同时也增加了病菌侵入的机会,加重了病情发生。适时播种,由于地温高,有利于早出苗,缩短病菌对玉米的侵染时期。

(2)推广使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

在积极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种衣剂能够进一步降低玉米丝黑穗病为害。经多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应用含有烯唑醇、三唑醇、戊唑醇成分的种衣剂拌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选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0.4%拌种,既可以用于干籽直接播,也可以用于催芽拌种,防效可达85%左右;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4%拌种,或用50%麦迪安400g加水1.0~1.5L拌100kg种子,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4%拌种。粉锈宁和速保利只能用于干籽直播地区,不能用在催芽播种的地区,以免出现药害。

(3)加强田间管理,通过农业措施减少菌源

减少田间菌源的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科学使用杀菌剂等,同时应重视将田间病株及时清除。苗期剔除病苗、可疑苗,拔节至抽穗期,在黑粉未散出前及时拔除病株或将病果穗摘除,然后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与高粱、谷子、大豆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土壤病菌来源。

(作者单位:166371黑龙江省大庆市林句县花园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上一篇: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法 下一篇:玉米大斑病与玉米螟虫病的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