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点隐私空间

时间:2022-09-01 11:40:14

我们会在校园中邂逅这样的场景,孩子们试图寻找一个远离他人的私密场所。进入其中的孩子有如在自己房间般惬意、放松与自由。有些时候,孩子的独处行为表现为躲在不为人知的秘密空间中,但当儿童无法寻觅秘密空间时,他们的独处行为会改变方式,或者在与他人共存的空间中与外界隔离,或者找一些事情作为掩盖。孩子可能在自己的房间中写日记、看电影,这一刻他只想与沉浸在文字中或影像中的自己相伴,当父母突然闯入房间时,孩子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书盖住日记本或用电脑上其他页面挡住电影的画面。虽然日记中的内容或电影并非家长所不喜欢或禁止的内容,但孩子依然不想与之分享,脑海中的想法只属于自己。

隐私空间的背后是孩子独处时头脑中想法的迸发与心理不同感受的满足。当我们说给孩子一点隐私空间时,实质是在说尊重孩子保护自己内心想法的渴望,给他们以信任、安全与庇护感,因为在隐私空间中独处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关系意识的建立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老师需掌握教育“火候”,在儿童独处时给予合理的判断、适当的监督以及有爱的宽容。

独处对儿童成长的价值

(一)独处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不论是孩子自己主动寻觅自由空间,还是在不经意间变成独处状态,他们在此过程中都体验着自主地选择思考对象、自发地进行自我对话、自由地让思考不断进行下去的行为。因为没有他人的对话、引领、干预与控制,孩子在隐秘空间中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角色、身份与定位,这是在群体生活中或师生互动、家庭交往中很少感受到的。独处给了孩子一个好好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周围一切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体验的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它开放性地向孩子提供一切的可能,包括各种新鲜事物、幻想、情感与感悟。独处带给孩子一种创造的激情与一种从容的宁静,在愉悦自由中感受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自己,感受仍在不断创造的自己。

“在孩子们不愿将某些感觉告诉父母或家里其他人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次体会到神秘神奇的分隔力(extreme separating powers of secrecy)。当他们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时,他们也就有可能获得一种自我认知。”独处正是通过与他人的分隔创造自我认知的机会。独处的隐秘空间带着纯洁与神圣感,当他们意识到空间的纯净时,心灵也自然变得纯净。纯净的空间提供实现自我自由发展的可能,也令儿童愉悦地体验自我的实现,这种内心的体验甚至让他们感受到某种神圣,也带来下一次自己与自己相遇的冲动。当然,独处也需要儿童为此做出内心的争斗,是依附于群体还是冲破障碍寻回短暂失去的自我,儿童在这种体验中做出内心的争斗,在这种体验中成长,在这种体验中拥有独立人格。

(二)独处有助于儿童关系意识的建立

人们之间的关系因为独处的存在而出现变化。儿童降临世界的那一刻起,意识便随着身体对外界的不断感知而不断发展,起初他们并没有“我”“你”概念的区分。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建立,他渐渐明白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和他人不同,自己无法摆脱自己的思想,他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自己。这个时候便产生了关系的概念,儿童对“你”“我”“他”的感知及其深层意义有了社会性的体验与应用。

独处行为有助于儿童关系意识的建立与发展。独处过程中,儿童避开家长、老师、同伴的控制,不用再看他人的眼色,不再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终于可以安心、轻松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心底的东西全都呈现出来。当儿童与自己对话时,他尽情释放自己。他思忖着当回到大众的视线时,为了保持和他人的关系,哪些可以呈现,哪些需要隐藏,哪些可以和他人沟通,哪些不能。独处时自己与自己畅通无阻地沟通释放了始终在他人面前“表演”的压力,为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同时独处也让儿童清楚与他人的“界限”,使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成为可能。隐秘空间中的独处让儿童理解自己对自己是什么样,对待他人又应该什么样,在不同的体验中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三)独处有助于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独处行为有助于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儿童在独处中体会到自尊、自爱、自主与自立。儿童并不是因为独处行为带给自己的某些表面利益而喜欢独处,而是因为这个过程中自己对自己自的保障。从孩子寻觅一个隐私空间,享受其中的静谧,到自发选择交流内容、独立自主地完成思考,返回大众视线。这一完整的过程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内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他会惊讶地发现,没有了老师和家长,自己也可以独自享受地支配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儿童独处行为的可能也让他们感受到别人对自己隐私的尊重、宽容与理解。独处之所以没有被打扰,思考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他人对自己隐私权的尊重。儿童在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也随之学会同理他人的隐私体验,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关怀他人,形成信任、友善的价值品质。

儿童在学校的成长与这些价值体验息息相关。独处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独处有助于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儿童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与整个世界。

儿童独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一) 合理的判断

很多教师之所以害怕、担心并且拒绝儿童的独处,是因为有些时候,孩子的独处是试图尝试一些错误的、不合宜的行为,以此来逃避老师、家长的惩罚。在给予儿童以独处空间之前,我们确实需要进行合理的判断,确定儿童的独处是否是积极状态、非恶性的独处。我们需要以不被孩子发觉的方式来观察他是不是在偷看不良书籍,沉迷于虚拟游戏无法自拔,或者搞一些不能被原谅的破坏或恶意侵犯他人的利益等。这样的独处虽然也可以称之为独处,但只是表面形式上符合独处的样子,却失去“独处”带给人们的真正意义。教师不仅需要判断儿童的独处是否是真正的独处,同时还需要引导儿童的独处行为,告诉他们如何界定享受与放纵的界限,如何平衡规范与个人的需求,如何在自控与自立间成长。成年人必须做到向孩子介绍社会生活惯例的需要和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及愿望的需要,同时也要辩证地教会他们需求的合理性。

(二) 适当的监督

人们生活在隐私和控制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结合体中,儿童也不例外。这种矛盾的结合生来就有,且始终相伴无法脱离。儿童不可能只选择隐私,抛弃控制,也不可能只受控制、没有隐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受到关注的需求,也有独立感知的自由,既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帮助,又想不再受到监督。成年人不仅需要体察到孩子的这种心理,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机智、适度地满足孩子的双向需求。有时我们只需要默默地站在一边,甚至残忍地放弃自己想要关爱他的冲动,而有时仅仅站在一边并不足够,我们需要敞开心扉,在他需要时让他走入我们的内心,但不能被他发现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他,更不能让他认为我们是在出面干涉。我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地、碰巧地出现在他身边。

(三) 友爱的宽容

很多时候,成年人会认为儿童的独处是无所事事、浪费时间的代名词。但仔细想想,儿童不正是太缺乏这样的时间了嘛!真正的业余时间对形成孩子的自我个性是如此重要与宝贵。虽然他看上去是在发呆、做白日梦,或无意义地游走、玩耍,但这个过程是没有依靠成年人的组织,自发靠自己潜能与创造力完成的。当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某种成就感与自豪感时,独处的真正意义则显现出来。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这样的空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他们将隐私压抑在心底,形成说一套做一套的混乱心理与“两面派”人格。

我们需要转换我们的姿态。当我们静静地在一旁享受孩子的独处时光,知道他们内心正在欢愉地、放松地与自己对话的时候,我们也会体味到安心、舒适的感觉。当我们默默地等待他们的独处完成时,我们甚至期待与他们的再次相遇,期待他们完成自我的释放再次走入我们的内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本量利分析法的具体应用分析 下一篇:聚焦思维生成,打造小学数学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