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用心朗读

时间:2022-09-01 11:19:18

激发学生用心朗读

【摘要】在课堂上,每每都要进行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这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有些文章,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可以使人泪流满面。余光中的《乡愁》,通过朗读让人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因为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关键词】激发学生;朗读;内心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曾经看到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位在中国任教的外籍教师,她教莎士比亚戏剧课时,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又和大家一起念。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映不那么活跃。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这位外籍教师说的“念”,就是朗读。从她的授课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老师十分强调朗读,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当大家念的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其实这并非是外籍教师的创新,我国早就有关于朗读的经典论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读中勾勒人物的轮廓

勾勒人物轮廓,第一步就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多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人物语言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就如花儿失去了水分。因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对内容理解,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即“强化初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顺。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读阶段,学生最需要的是激励和耐心。现在的学生胆子都不小,但不乏基础差的,请他们朗读都充满热情,站起来读,添字漏字现象很严重。教师就要耐心听这样的学生读下去,等他读完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再指出应纠正的地方,这样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了自信心。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渗透有关朗读的方法、朗读的知识,如一下子看几个字,如语气的连贯、抑扬顿挫、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标点的停顿和节奏等等。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练习,是让每个学生读出自信来。有了自信,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乐意读了,练习得多了,好多东西,学生会自悟的。

二、在读中呈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言为心声,在读中呈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要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文中写老班长将有限食物让给小战士吃的这件事时,有这样一句话: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里送。老班长看到这个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学生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一句话时,后面的叹号语气很重,学生理解为老班长是带有责怪、命令的意思。我便启发说:“从课文前面对老班长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老班长对小梁他们是那么和蔼,那么关心。这时老班长的语气是坚定的,是在命令小梁他们,为了革命必须要吃下去,这一点你们体会是正确的。但老班长是怎样的神态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便很快理解了,读出了老班长作为领导的命令语气;读出了老班长作为长辈对小战士的和蔼和关爱。

方法之二,通过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启发,说到底是要学生“进入角色”。即要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但问题是书上有了明确的提示语,往往被学生所忽略,读不出提示语的作用。

三、在朗读中读出“弦外之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所写,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还有《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文中这些话都是话里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先示范,之后让学生模仿读,还可以师生扮角色带读。特别注意老师的语调和表情。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四、在朗读中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和蔺相如,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在读廉颇的话时,就要读出廉颇武将的粗犷和不可一世。

有些人物,如《半截蜡烛》中的德国鬼子,寓言、童话故事的反面人物,必要时也提醒学生想想他们是什么人,然后去揣摩怎样读他们说的话。对“坏人”的话,学生往往会读得较夸张,这是孩子的特点,应当理解。如果读得过于夸张,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

五、在朗读中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性格和思想品德是有区别的,和思想感情也不能完全划等号,课文中的人物,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十分鲜明的。如《草船借箭》中的周瑜和诸葛亮,《将相和》中的廉颇和蔺相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的王熙凤和林黛玉性格各异。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在指导学生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人物的性格。性格把握住了,才能读好他们说的话,读出他们的性格,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读出人物性格也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体会好、读好,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六、呈现不同的范读

范读的作用是起指导作用,过去只是任课的语文老师范读,学生学习的局限性较大,现在不少名家的范读教材精彩纷呈,给朗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视频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能起到启迪思想、激发兴趣的作用。

朗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继续摸索、研究和创新的,教师教会学生读不是目的,而是要教会学生主动读、会读,把朗读作为生活的乐趣。

上一篇:运用发展性评价层级表,让网络为写作教学开拓新...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