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01 09:11:16

二语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到底是什么样的现状还存在疑问,因而,本文基于以上思考,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法对于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二语习得理论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R.Ellis,1985)。具体说来第二语言习得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直接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二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二语习得理论中最突出的是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它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解释了学习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的过程。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当然有了输入,学生要想更好的习得第二语言必需还要有大量的输出。语言输出,就是学生使用目的语所“生产”的语言。Harmer把“输出”分为两种: 一种是操练性输出,即鼓励学生使用新学到的特定的语言材料进行真实的操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有组织的活动,如句型操练、翻译等。一种是交际性输出,即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目的语作为交际工具开展活动。这种输出的重要性在于,学生要从脑子里储存的所有语言材料中去挑选恰当的材料来完成交际任务,达到交际效率。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语言输入的重任,学生则需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出,连接输出和输入的纽带便是课堂交际互动。二语习得理论中,Long提出的互动假设认为,“双向交际”比“单项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过程中,当一方无法理解另一方时,有机会与对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从而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由于,课堂交际互动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本文选取课堂互动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研究,期望能揭示二语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应用的某些现状。

1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文选取安康市最有代表性的小学――安康市第一小学的学生及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来进行研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安康市第一小学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和四年级一班、二班的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得到一手数据。其次,对安康市第一小学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和四年级二班的15节英语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对课堂互动反应进行了记录,了解了真实的课堂互动现状,找出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改进的策略。

2小学英语课堂互动的现状及问题

2.1热身方式的现状

笔者观察到教师在进行英语新课的时候,大多是用回忆和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来作为热身导入的,并且只是很生硬地罗列一些单词,例如在三年级一班的英语课上,老师在进行新课之前,先在黑板上罗列出数字一到五的英文单词,并且全班齐读数字单词,为今天要学的六到十的英文单词作铺垫。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六个苹果的简笔画开始了今天的新课……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热身导入,虽然对于巩固知识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有点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然而在三年级三班,老师在讲授家庭成员这一小节课的时候,首先播放了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的主题曲让学生们欣赏,并且出示一张自己家庭的照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人,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这些家庭成员的英文单词,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通过调查显示:学生选择占有最大比例的热身互动方式还是教师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然后直接进入新课,达到了一半;27.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教师在进行新课之前会先做些小律动或唱英文歌的形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剩下22.9%的学生则表示自己的教师是引入关于新课的话题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的。课前热身活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且形式单一。

2.2情景呈现的现状

四年级二班在学习时间这一课中,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还是较为不错的。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钟表,自己站在钟表的前面,用手臂模拟时针和分针,做出6:30的手形,问学生What time is it?学生回答six thirty。老师非常肯定的表扬这位同学并且引导学生说出句子It’s six thirty.在几练之后,老师又借助书上的图片和肢体动作又教授了其他几组时间单词和句子,在学生们能够基本读出每一个单词的发音之后,该教师便采用I do you say和I say you do的游戏方法来巩固单词和句型,这一节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调查表明:对于英语课堂上的情景对话教学,63.6%的学生是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的,因为其趣味性很强,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0.7%的学生是比较喜欢;而不太喜欢仅占到15.6%。

同时,在调查中56.3%的学生表示在英语课上教师并没有经常采用小品和对话等方式进行教学,仅仅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使课堂教学显得有些单调乏味,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少使用和经常使用情景教学的比例比较小,分别占到29.2%和14.6%。

2.3操练体验的现状

调查表明英语课堂上的操练互动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参与到的操练活动主要以记笔记、做练习和小组讨论为主,分别占到39.1%和33.3%;被老师提问回答问题占到16.7%,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流利程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学生只能回答出个别单词,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还有21.4%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完全回答不出问题。通过学生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通过师生互动游戏进行操练,不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也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比例却不容乐观,仅占到10.9%。

2.4小结互评的现状

课堂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它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教师经常评价的学生占到58.3%,这种评价现状总体还是不错的;偶尔性的评价达到23.4%;还有18.2%的学生几乎从来得不到教师的评价。通过学生笔者了解到,在这些大部分得到教师评价的学生中,Good、Very Good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表扬词汇,这种单一的表扬形式对学生的潜在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微乎甚微的。

3提高小学英语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建议

课堂互动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想要增强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那么就绝不能够仅仅从某一个方面入手,而是应当针对于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加以促进与提升。

3.1 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互动生活化

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被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事物所感染,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生活情节,让课堂的互动变得更加生活化,让学生们能够在更加轻松、更加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去增强英语课堂互动。情境的创设可以从歌曲、律动、游戏、故事和其他形式着手,这些形式都是营造英语学习气氛的有效途径。

3.2积极丰富互动手段,使互动形式多样化

针对于教师传统型教学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问题,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课堂互动能力。可以这样说,对于多数小学生们而言,学习英语是十分单调与枯燥的,而若是能够将教学内容配以游戏式的教学进程,那么必定会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英语知识,并在相互的互动交际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知识的乐趣所在。具体来说,想要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也是十分简单的。教师们只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便能够针对性地去设计相应的游戏内容,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互动手段,例如,以分角色和短剧来表演故事,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操练句型,用歌曲或者自编的小律动来加深记忆等,都不失为好的互动方式。

3.3注重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参与互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课程和教学评价确立了“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教师们应建立公开、民主、宽松、融洽的评价氛围,适当地构建起课堂互动评价多元化。在评价过程当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地意识到自身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优势、问题与不足,并更好地把握自身的英语学习进度,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到最高点,真正地发挥出小学英语课堂互动的效果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国华,练缤艳,廖倩.课堂互动与二语习得[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 任小苹.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师生互动[J].海外英语,2010(4).

[3] 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5,27-29,31-34.

[4] 伊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25.

[5] 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12-128.

[6] 王秀艳.简论小学英语互动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7):520.

上一篇:毕节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与对... 下一篇:浅析融媒体背景下网络电影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