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的构建

时间:2022-09-01 05:46:00

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的构建

[摘 要]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现象在职业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就如何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展开讨论与分析,以期为职业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39-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许多高校的扩招对职业院校的生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这种影响的真实写照:二十年前,课间学生追着教师问,二十年后,课后教师逼着学生学。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现象在现在的职业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在职业教育中,学生仅以课堂教学作为获得知识的单一途径也很难满足现实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一方面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将工作中所有可能碰到的问题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受教材、大纲、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课堂教学也不可能全面提及。所以在加强教学改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强化学生自学能力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自学习惯的培养

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学习行为和倾向,良好的自学习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长时间才能养成。让自学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这离不开教师多方面的引导。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个人终身受益。

(一)个人职业兴趣的培养与增进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初期,由于缺少深入的认识,学生往往对职业本身缺乏强烈的兴趣。兴趣的缺乏,意味着学习动力的缺失,根本就谈不上自主学习,此时,教师的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引导可以通过职业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对人类活动贡献的分析,也可以通过职业的展望,还可以通过实践等多种手段来实现。[1]在引导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间接兴趣后,再以专业为核心,将从业后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以趣味性案例的形式作为课后的自学任务布置给学生,将他们的兴趣收拢到一定的范围内,促使其主动展开自学与思考。让学生做到“乐于自学”,习惯就会自然形成。当然,兴趣的培养与增进要做到广而有重点,这样才能建立明确的职业方向,才能让自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建立对职业技能需求的正确认识

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不同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将来又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要认清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技能,还欠缺哪些技能。对自身与职业技能需求之间差距的正确认识,将形成一种动力,促使学生主动自学、完善自我。一方面,学生在校的技能学习与就业后的应用兑现存在时间的滞后,另一方面,职业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虽然国家正在不断地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但速率没有完全跟上职业对技能需求的变化,部分内容始终需要通过学生自学来完成。

(三)职业生涯的展望

职业生涯的展望,即在对自我、对职业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展望未来,明确个人发展的定位,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山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能让他们进一步理解“人职匹配”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主动考虑要成为职业人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有目的地汲取知识,增强自学动力。

(四)创造激励的自学环境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离不开上述各种内在的心理引导,同时也离不开外部为学生所提供的激励环境。各种心理引导能促成学生“想学”的动机,而适当的激励环境则可增强自学过程的效能感,建立“能学”的信心。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自学结果以一定的肯定,肯定可以是多种形式,但在条件许可时,“分数”这种肯定形式是所有学生最愿意接受的。简而言之,就是在成绩评定时,让完成一定自学要求的学生获得额外的加分。

二、自学能力的构建

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不单单是培养单纯的操作者、模仿者,而是创新者、改革者,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能真正做到“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 高精能自探” 。[2]

(一)目标的明确

目标不明确,会使学生在自学对象的选择上过于散乱,容易出现学而不精、学而不专的情况,甚至脱离职业体系的需求。教师除了在入学初期必须帮助学生明确建立自学的目标外,在自学的过程中,也必须经常对目标进行掌控与调节,防止部分学生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既可了解学生在课后的自学情况,也可对学生在自学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掌握获取知识的更多途径

刚入校的学生由于尚未摆脱高中时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仍然认为自学无非就是“看看教材”和“做做题海”。而在职业教育中,仅限于教材的知识是远不能满足职业需求的,还要求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所以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3]另外,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献检索、专业论坛等网络平台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获取知识的新渠道,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掌握通过这些新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知识价值的判断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价值的判断往往由教师完成。课前,任课教师要以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筛选,最后才能实施教学。而在自学过程中,这种判断更多时候则要学生独立来完成,判断能力的具备与否将直接影响自学的效率。该如何培养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能力?首先,教师的课后参考阅读建议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其次,在课外阅读前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提出相关问题作为阅读的任务;第三,在阅读对象筛选上要考虑学生基础;第四,通过更多的实践观摩让学生了解从业到底需要哪些知识。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是对知识的一种思考过程,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关键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敢问”的氛围。如今一些教师上完课就“拍屁股走人”的行为,对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打击,认为“反正问了也没人回答”,甚至连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懒得思考,更谈不上自学内容了。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做到勤下班级,乐于回答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使回答不了,也要积极参与跟学生的讨论,共同通过网络、实验等手段来寻求答案。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为社会与企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所指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也要具备突出的创造能力与极强的适应能力,既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创新性高技能人才。自学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求知的延伸渠道,是一种对知识寻真求源、寻真思辨的过程。作为培养创新品质人才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无论是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增进、行业发展动态的掌握,还是对职业技能的全面构建、职业技术的创新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琴.浅谈职业兴趣的内涵及其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06(5):261-263.

[2] 吴其馥.遵循元认知心理规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98-103.

[3] 刘向锋,杜莉.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110-113.

[4] 潘顺安.普通专科新生学习困境及其原因分析[J].大学教育,2012(6):16.

上一篇:提高大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