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布局现状

时间:2022-09-01 04:14:37

文化产业布局现状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虽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仍难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构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布局;问题;对策

1我国文化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1地域差距明显且呈现拉大趋势

据相关资料可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呈现的格局类似于经济发展,皆为东高西低。就文化产业的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以及现有资产而言,东部分别占66%、69%、和78%,大大领先于中西部;收入情况上,东部营业额所占比例高达82%,中西部仅为18%;从所实现的增加值来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各省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严重失衡。在文化产业的规模以及创收力上,东部地区远远领先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地区间发展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

1.2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趋于同构化、低构化

我国大部分产业文化产业结构雷同,通过率极高,难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实现协作效益,没能突出重点所在,重复建设现象泛滥,无法实现资源互补效益。例如电影产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电影业格局基本为一省一个电影制片厂。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盲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已有多达1000多亿的资产投入到“人造景观”中;再如动漫产业,当前我国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署总共授出了40多个与动漫产业相关的牌子,其中近三十个国家级和大量地方性动漫产业集中于京沪地区。

1.3地区分割、保护主义严重

我国文化跨部门与跨地区发展受到地区分割以及地区保护主义阻碍,无法顺利发展。从一些演出团体出了解到,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文艺团体跨地区演出时需经过层层关卡和审批,大大提高了跨地区演出的难度。不少地区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对文化一体化考虑较少,未能有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共享。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盗版、走私现象猖獗,知识产权未得到有效保护等不良现象。

2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合理布局的政策建议

2.1宏观规划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远景

中央政府适度的同意规划与调控在实现文化产业布局合理化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区域布局政策的工作重点在于制定远景规划以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1)加大重点文化产业带的建设力度。把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作为工作重心,提高产业整合效率,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开发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备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地区,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群。(2)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条件。形成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一系列产业中心,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大型以影视制作、动漫、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等产业为中心的示范基地。(3)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使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鼓励东部地区发挥领头作用,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加快文化产业崛起,西部地区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增强当地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2.2制定行之有效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产业政策是实现产业规划的手段。只有按照既定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将其落实,才能使发展蓝图不至落空。当前我国大多省市已有针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政策规划,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中对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以及重点项目的研究尚待改进,缺乏具体可行的政策规划文化产业布局及经济集聚任务。现有政策大多仅限于依照财政、融资投资、税收等政策所列的一系列政策条款,仅仅是一些优惠政策的简单总和,未能体现产业政策应有的要求,不能称之为产业政策,而仅仅是国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现有经济政策的翻版。

2.3促进地区间的横向合作,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仅限于行政区划内部。各地区都以行政区划为限进行竞争,无法形成地区间优势互补的合理格局,这不仅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而且容易导致各地区重复建设的现象,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地区分割的封闭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所推行的促进区域间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才是科学的、适应当今发展趋势的发展方式。因此,须根据地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一个不受区域行政区划限制的统一的大市场。

参考文献

[1]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02).

[2]李雅梅.试论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理论与现代化,2004(02).

[3]吕健,余政.我国西部区域文化产业合作的博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10).

作者:王成强 毕西娟 刘兆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上一篇:电商大环境下的会计教育思考 下一篇:西方会计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