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渗透

时间:2022-09-01 01:49:50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渗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的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何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文化素养;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一、引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并对他们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国内外对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培养的看法

国际方面,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主张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质就是品格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英国的曼纳帕客学校专门开发人文学科的校本课程,以期对中学生进行更好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有益的尝试。

国内方面,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精华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尤其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已受到广泛关注。

三、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来看,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将目标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背诵积累上。过度强调阅读教学中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忽视文学作品作为传承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载体的艺术性。这样的阅读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造成片面畸形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文化素养处于如此地位,说到底是语文中的人文性缺失。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思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使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用单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缺失了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二是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用灌输式的语言文字训练方式,这种方式显然偏重于立竿见影的目标,放弃了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具有的文化功能的流失,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失去了学生本该得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体验;三是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不恰当的强化了阅读作品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语文教学显得机械、理性、封闭。

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渗透

1.加强诗词教诵 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体现在文化观上,即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要主动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古诗像其它文言文一样,只要搞清字词障碍,背背思想情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只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能力等级上。这种观念和方法只着眼于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纯知识因素,抽去了诗歌极具价值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轻视了古诗词可以铸造学生的灵魂的作用,同时也抛弃了诗歌中洋溢着的可供滋养学生全民自由发展的伟岸理想、磅礴激情以及清纯甜美、纤柔婉约的情感经验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诗歌传统,两千多年来,诗歌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有志之士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面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匮令、人文素质滑坡的现状,教师要充分认识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传统观念,把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放到沙漠里,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绿洲中来,让学生在诗歌中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到真善美等人文精神。

2.重视创设情境,营造主动学习氛围,不断培养人文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我、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课堂上,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师生平等地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提高,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他们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这样,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3.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品味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语文教材出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求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 为此,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

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语文教材中出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人物身上的真善美。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无论是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切实加强对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周宥佟;谈终于语文教学对文化素养的培养[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上一篇: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重视细节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少数民族小学生如何学好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