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结肠癌术后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辅助肠道功能恢复观察

时间:2022-09-01 01:39:51

老年结肠癌术后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辅助肠道功能恢复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对老年结肠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结肠癌术后的老年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在行常规治疗和早期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使用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抽取新斯的明2ml,缓慢注入双侧足三里各1ml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早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肠道功能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易发生在老年人群,75%的患者年龄>65岁,近几年我国结肠癌发病明显上升[1]。外科手术治疗是其重要手段。但术后胃肠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存在暂时性麻痹状态[2],肠蠕动恢复一般需要2~4d,其间易引起麻痹性腹胀及肠粘连的发生[3]。因此,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抽取结肠癌患者共102例,男65例,女37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5.11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1例,术前无明显梗阻症状及其他内科合并症;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锻炼,如:术后补液、抗炎治疗以及术后早期床上翻身活动。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早期康复锻炼的基础上,按医嘱用新斯的明双足三里注射。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暴露膝部,取足三里穴,按压有酸、麻、胀感后,抽取新斯的明2ml,分别1ml缓慢注入双侧足三里。

1.2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的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见表1,表2。

3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足三里注射具有调理脾胃,理气活血,扶正培元,通经活络之功能,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等,可增加胃肠道的收缩功能。通过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缩短了患者术后的排气时间,使患者尽快恢复体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新斯的明具有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可逆地抑制胆碱酯酶,类似乙酰胆碱的M和N样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较强兴奋作用,能够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的胆碱能受体,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增强胃酸的分泌, 促进小肠、大肠尤其是大肠的蠕动, 从而促进排气排便。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发挥了药物与穴位治疗的协同功能, 增强与延续了穴位的传导输布效能,使胃肠传化顺畅,增强胃肠蠕动,起到药物及穴位注射的双重功效。代志毅[5]等探讨了穴位注射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疗效,显示可以提前1~2d排气,肠功能恢复。对于神经系统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而对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可以改善心功能,调心律,增强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对于内分泌系统,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以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但在研究中要注意足三里穴位要准确,按压穴位后患者有酸麻感才注射药液。注射期间让患者放松,不要有心理负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注射时注意保暖,并适当遮挡患者。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在耐受范围内,术后6h鼓励患者在床上多翻身,术后24h后可起床在床边适量活动,这样可以加速胃肠蠕动。跟患者解释术后适量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新斯的明穴位注射必须在术后当天,因为术后2、3d肠管处于水肿期,剧烈的肠蠕动容易引起肠漏。本研究上述的综合作用基础上,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达到快速有效的康复。其结果显示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的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该治疗方法简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军红,彭海燕.艾灸足三里联合神灯照射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4(5):22-23.

[2]王先平,刘舒.自拟胃肠舒对107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9,13(3):184-185.

[3]范慧光,胡启适.番泻叶浸剂保留灌肠对术后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10(6):552-554.

[4]孙长志.外科原理学手册[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085.

[5]代志毅.穴位注射恢复腹部术后胃肠并发症60例[J].陕西中医杂志,2006,6,27(11):1419-1420.

上一篇: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疗效观察 下一篇: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60例乙肝肝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