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再生”模式探寻

时间:2022-09-01 12:21:33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再生”模式探寻

摘要:本文针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西昌市邛海湿地公园为例,从不同角度解读,并由此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再生”模式,倡导地方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空间利用的互相关联及再生设计。

关键词:再生,西昌市,资源,保护,开发,多方效益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wetland parks in qionghai feedingstuff industry.xichang became as an example, the different view,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renewable" mode, advoca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the use of space are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regeneration design.

Keywords: regeneration,.xichang became, resourc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many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 U695.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再生”模式解读

1.1“再生”含义

“再生”字面含义是:一,死而复活,重生;二,犹再造;三,犹来生;四,对某些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1]。由此可衍生以下几点:1、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复兴,找寻其不可替代性,加以提炼设计,使其重新生长;2、对现有空间功能的完善和优化,修复或建立环境再生系统;3、重视生态环境,将其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4、提倡低碳设计,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发掘材料的新功能;5、因地制宜,挖掘新的旅游亮点,创造循环效益。

1.2“再生”模式提出的必然性

在旅游业开发的现实情况下,急需一种可持续、能带来多方效益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环境与人为开发的矛盾,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有效控制开发规模。在景观打造上不一味模仿、套用,而是以环境自身的特点为开发出发点,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创造适合本地的环境空间。在景区规划中考虑长远性。复制景观能带来一时的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始终不能真正的扎根于中国当代的文化与社会环境,更不能从本质上改善环境,并且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损伤。

1.3“再生”模式可能带来的影响

再生模式是基于当下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的一种值得提倡的发展模式。该模式能再一定程度上缓解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提升旅游景观的生态价值和地域特点,缓解旅游业发展压力,打造城市新形象。

1.4“再生”模式的推广及运用范围

再生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自然资源及开发条件的环境生态空间。保护是原则,整治是手段,开发是目的。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对不适宜的发展方式做出整改,并提炼其发展亮点,找寻发展契机,将保护与开发二者结合在一起。

西昌市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分析

西昌市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全国三大航天基地之一,近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水阳光和独特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商业投资,发展势头迅猛[2]。

西昌市邛海湿地公园开发战略解读及开发前后对比分析

3.1开发前后状况初探

西昌市邛海湿地公园位于邛海西岸北端,滨临海河,开发前是大片农田及鱼塘,邛海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水域面积从34亩缩小到29亩,整治迫在眉睫。

开发分六期,总面积12300亩。整改范围包括海河沿岸、邛海周边湿地、周边居民环境基础设施及娱乐场所。目前有2010年7月竣工的一期工程观鸟岛湿地公园;2011年7月竣工的工程二期“梦里水乡”;在建的三期工程“烟雨鹭洲”。

邛海水质由曾经的一度恶化恢复到Ⅱ类水质以上。一到六期工程完成后水域面积将由保护前的27平方公里达到34平方公里。目前,邛海湿地公园被正式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邛海湿地将被打造成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3]。

3.2周边区位环境分析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淡水湖,是“邛海螺髻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景区”的组成部分。 “山、水、城”相依相连,使其成为西昌市的一张名片,但也因紧邻城区,曾导致一系列环境破坏和开发不当。

3.3总体规划

规划围绕“湿地恢复、生态修复和邛海水质净化”这一主线,按照“自然、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基础设计同步配套完善;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坚持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的“三退三还”;坚持体现生态性、自然性[4]。

3.4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清洁能源

湿地公园尽量采用生态材质,将人工构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景区茶室及休憩长廊的主材是经过防腐处理的木材和竹子,能与环境融合,并在视觉上给游客一种轻松、生态自然的感官享受。栈道及栈桥的设计也丰富多变,除了主要栈道采用仿木材质作为路面铺设,大多数小道采用青石板及实木。湿地公园的路灯均采用太阳能灯,充分利用西昌丰富的太阳能,将其转换为夜晚照明,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3.5搬迁居民安置方式

政府在规划中坚持湿地恢复建设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相结合;湿地恢复建设与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湿地恢复建设与土地整理利用相结合[5]。

原居民在湿地建成后成为了湿地保护者。政府为解决搬迁居民工作问题,湿地保洁工、船工、保安、园艺修复员、公共设施管理人员大多从村民中招募。为安置居民修建了城中村安置小区及老海亭安置小区及商业区。

3.6民意问卷调查

笔者为了解邛海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搬迁居民及游客带来的影响,分别在2011年7月及2012年5月对湿地公园的游客及工作人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整理如下:多数当地居民对湿地公园的现状比较满意,认为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休闲、娱乐及健身的良好去处。绝大部分游客对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色及生态自然景观比较满意。当地安置居民对安置政策比较满意。

“再生”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多方效益解读

4.1有效解决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西昌市打造的湿地景观对邛海水体治理及湿地还原具有突出成效,有力解决了生态环境与开发的矛盾,并从中找到了发展旅游业的契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再生”案例。

4.2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

人类的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开发不能忽视生态承载能力,应在满足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将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植入旅游开发中,尊重自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从规划和研究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创造永久的共生空间。

4.3生态环境的辐射与更新

一个健全完善的生态系统不仅能满足自身的生长及运行,还能辐射周边环境,给野生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给当地居民创造一个宜人舒适的休闲空间,带动周边环境的更新及再创造。

4.4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再生”模式要求对生态环境具有建设性意义,能带动多方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地域文化价值,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模式。

结语

本文以西昌市邛海湿地公园为例,对“再生”模式进行阐述,倡导旅游业发展的再生。当今可持续发展及低碳节能理念的不断落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有了新的需求,倡导地方特色、自然资源、空间利用的互相关联及再生设计具有现实价值。笔者希望这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再生”模式能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及优化改进。

[1]百度百科.再生. baike.省略/view/422269.htm. 2011,07,16

[2]百度百科.西昌.travel.省略/bible/69845. 2012,6,11

[3]宋明,喻华.西昌“邛海国际湿地”扬帆起航. [N].华西都市报.2012年5月9日(8)

[4]王云.西昌邛海开建新湿地. [N].四川日报.2012年2月16日(8)

[5]宋明,喻华.西昌“邛海国际湿地”扬帆起航. [N].华西都市报.2012年5月9日(8)

上一篇:浅谈天然河砂在高速公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