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经济对创新教育的要求

时间:2022-08-31 11:56:31

浅谈知识经济对创新教育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经济的增长直接取决于对知识的投资。掌握和应用知识、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就成了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是否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及其特征

21世纪中国社会正在迅速进步,但是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而创新首先得从教育抓起,无论是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还是从接受知识经济这个新时代挑战的角度,创新教育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以培养人的能力为根本,把个体的地位、潜能、利益、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

2.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创新教育是一种交融性教育

创新教育能开发人的创新意识,活跃人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学生的人性和灵性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风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

二、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它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

知识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智能化

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依托于人的脑力劳动,技术和知识成为新的财富。知识经济时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智力资源。知识成为生产力竞争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2.信息化

信息化和网络化把世界连成一体。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疆域逐渐模糊。信息网络被广泛应用,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必然的条件。

3.知识产业化和资产投入无形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无形资产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资本,特别是在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有的比例将不断提高。

三、创新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教育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尤其是创新教育作为知识的生产过程,其发展水平、质量,既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知识总量的积聚能力,又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知识进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

1.教师方面

(1)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学高为师,道高是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起到模范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2)当代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完成各门课程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丰富的文化知识将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建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足够的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了解教学的客观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经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更完善的规定: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等。

2.学生方面

(1)加强思想教育。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2)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由于教学专业分类越来越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完全对口的专业岗位。知识创新频率加快,专业淘汰速度必然加快,进行素质教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和更全面的素质。还需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课程结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3)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两手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展开专题讨论,同时又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素质和实践能力。

(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量身定做专门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促成学生“人人成才”,真正称得上是在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国又是人力资源大国,创新教育的发展成了当务之急。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够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实现时展的要求,提出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手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作者单位: 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技工学校]

上一篇:如何设计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 下一篇:如何让技校学生走出英语难学的困境